第276章 小日子特色(3 / 4)
项)。
再比如你打个“帝国典范”(在东大视角就是乙级战犯起步)级别的战功。
这些对于普通日本低级军官来说都属于不可遇也不可求。
所以大部分时候日本低级军官只能谋求第二条主要加分项,那就是每年年底直属上级长官给出的“年终评分”。
而这种如同东大大学生需要和辅导员学生会搞好关系才能获得较高德育分的机制,自然也滋生相同的问题。
比如,不是很严肃的喜剧化电视剧《双枪李向阳》中出现的一幕,渡边靠给来视察的上级上缴了一箱黄金翻身到了在之前都是高他一级的松井上面做了大佐。
这样的事情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不算胡编。
可是哪怕有了难度较低的第二条路。
在晋升名额永远相对少于渴望进步的低级军官人数的情况下(比如上面提到的渡边能有送礼的门路还是因为淞沪会战运气好救了一个大官)。
也会有一大批如同本章出场的三个人才一样的无法更进一步的人。
而这些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接受蹉跎的宿命。
特别是那些原家庭经济情况糟糕,一旦退役或者远离一线远离晋升,就会导致家庭返贫甚至家破人亡——日军军国体制导致大部分无技术平民(比如北海道的农民)只有参军才能获得一份能养活全家的工资(这还得是战争前期)——的低级军官来说。
(从这个角度讲武士道神道教的洗脑并不是日本军国能裹挟整个国家的根本原因,其那套畸形的经济体制才是。)
就只剩下了独走搏出位(吸引更高层长官或者日本宣传机构注意)这一条险路了。
并且对于他们来说“独走”并不原教旨。
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独走也是独属于少壮派“天宝钱组”乃至“军刀组”的“特权”。
其是指明治维新后屡次出现的由年轻激进派军官向日本高层发动的武装政变或者兵谏。
其本质是日本门阀政治借由少壮派之手处理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
轮不上“无天组”这些连给贵族当棋子都不够格的低等军官。
毕竟你要先在京都地区当军官(通常只有“天宝钱组”可以在这一地区御林军性质的驻军中担任军官),才能直接武力攻击内阁。
所以对于“无天组”来说,“独走”只是一种想成为“网红”的“扮丑”表演。
他们完全没有能力直达天听,只能以搞出一个大新闻为目的吸引关注。
比如某臭名昭着的百人斩大赛(并非为其恶劣性质洗地)可能只是日本军官谋求大新闻的操作,即所谓杀良冒功(从这个角度看更不是人了)。
pS:关于日军内部阶层矛盾
日本“武家”内部的阶层矛盾一直是日军和日本高层最忌惮的矛盾。
毕竟送走日本高层最多的独走政变,就是这种矛盾的激化表现,为此日军及日军高层,在无法改变其本身的封建属性的情况下,进行了很多表面上的努力。
比如“天宝钱组”从1936年的第48期陆大毕业生开始就已经不再事实颁发“天宝钱”毕业徽章。
当然这种表面文章,面对事实上的结构压迫并无法缓解多少矛盾冲突,所以二战以及战后一段时间,日共的发展也因为比较有阶层基础而相对较快。
当然考虑到日本意识形态之中军国主义主流极为庞大,所以这里说的发展比较快是相对其他非主流思想,比如对华“温和”派而言。
pS:“天保钱组”的刻板画像
由于二战后期大规模扩招之前,日本陆军军官大学的入学者大部分都是长州藩和萨摩藩两系顶级武家派系以及其他华族家族的子弟(包括直接血脉和家臣)。
且“天保钱组”几乎一毕业(最老刚到30岁)就能成为少佐,只需要在某个师团或者旅团的参谋部镀个金就能继续高升。
而对应的“无天组”,哪怕是其中的佼佼者,要靠资历熬到少佐则远超30岁,通常要40乃至50岁,并且其中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同一基层部队服役。
所以对于“天保钱组”的刻板画像也会出现在某些抗日剧集之中。
即所谓年纪轻轻,突然出现,少佐军衔,京都口音,紧握军刀(御赐或者家传的刀),颐指气使。
pS:突然出现是指,对于按地域招兵(同样是封建残留加军国主义目的导致的政策)的日本军队来说。
上到师团,下到基层的中队和小队,通常都是一个行政区划之中相邻几批一起征召的士兵。
所以这些士兵之间相互哪怕不是亲戚也是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由“天保钱组”身份空降其中的年轻少佐,相对于这些“一起长大”的士兵和军官来说就属于突然出现。
pS2:日本这种征兵方式也存在模仿英国的成分。
英国人也是典型的按照地域征兵,并因此进一步影响和制造了英国人抽象的“团”编制。
即由于每个团都从固定行政区划征兵,但每个行政区划人口不一(特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