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小日子特色(2 / 4)

加入书签

中苏边境附近进行演习。

而这次既要国际观瞻,又要内部调和的演习的主要区域,就发生在关东军和远东军区,在中俄朝三国交界这个关键战略位置建设的东宁要塞区。

而且在关东军一些精锐已经在事实上准备南下改编成南方军的情况下,本来不会被调动的属于三个臭军曹的次等守备部队,就成了这次演习的主体之一。

这就直接导致平时根本没管的三人所属部队要因此接受检阅。

当然,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不是露脸的事情吗?

为何会逼的三个人独走呢?

那自然是因为三人认为在需要国际观瞻的演习之下,哪怕是关东军驻屯部队也是需要注意脸面的,这就让三个人在驻屯区之前干的事情成了不上称只有三两重,但是一旦上称就不止千斤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住自己的前途,为了掩盖之前制造的亏空,不敢更加极端的使用“火龙烧仓”大法的三人,只能转向开始“幻想”发动一次针对苏联的打击。

以求通过事实上攻击苏联,或者被苏联攻击的紧急态势来自己争取机会。

当然到这里阴谋论天赋点满了的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

他们三个的次等中队被选中,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关东军上层轻壮派需要一组不那么心疼的边缘人当炮灰(正是他们半年前的贿赂让上级想起来了他们三个),用来在演习之中搞真独走。

只是这些对于实际事务认知不够,根基太浅的青壮派,没有料到这三个人已经费拉至此。

(一些解释:

1、三个名字和前辈一样

这三个虚构人物的名字来自“张大帅”乘坐的皇姑屯号土飞机机组人员。

2、“无天组”

在日军中与“天宝钱组”相对应的“派系”或者称为“级别”。

“天保钱组”指的是日本陆军大学的毕业生。

1887年8月,日本陆军大学对《陆军大学校条例》进行修改,给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和银质椭圆形菊花样式的毕业徽章,因徽章外形酷似天保通宝,所以陆大毕业的军官被称为“天保钱组”。

相对应没有上过陆军大学,只上过陆军士官学校的则被称为“无天组”或“无天保钱组”。

而如果连陆军士官学校都没上过,那就是小日子军队纯低层炮灰征召兵,那种经典的一张纸换一个儿子的剧情主角了。

此外在“天宝钱组”之中还有更高级的,因为成绩优秀(陆大毕业成绩前六名)而能够获得天皇御赐的军刀的被称为“军刀组”,或“恩赐组”。

而在日本累世公卿式的权利格局之中,不同的出身级别就基本注定了这些军官未来的发展路线与天花板。

比如,整个“无天组”中,依靠榜上大腿和背后血统才突破上限的着名人士只有凋零在兔子炮下的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但在“军刀组”之中,哪怕是混的比较差的,也是东大人民的老仇人,金陵三十万亡魂的索命对象——谷寿夫,这个级别。

3、绷不住的晋升之路

日军之中,除了“天保钱组”这样要不有能力(少量真做题家),要不有名字(大量“名门”之后)在进入陆军大学那一天就被写好晋升路线的天子骄子之外。

包括“无天组”在内的大部分成员的晋升,基本都只靠两条路。

其一是作为主要路径的年功序列。

简单来说就是算苦劳,比如一名少尉通常服役2-3年,就可以靠每年攒下的“升级积分”晋升中尉。

这算是日本传承明治时代之前的武士晋升方式,接续二战之后职工年功晋升制度的,刻进骨子里的论资排辈方案了。(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刚好学了九品中正里最糟粕的一部分,还死抱着不放)

当然,这样的晋升方式肯定是有着天花板和拖时间的潜规则的。

比如通常一名“无天组”军官可能干一辈子也就只是个大尉,哪怕战功卓着,也只是个中队长(连长)。

对此,熟悉军事,特别是熟悉二战其他主要参战国都出现的大量年轻军官光速提拔事件的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这种主要晋升方式,在和平时期或许没有什么压力,可一旦战争加速,就很难完全应付战争时期的军官缺口。

所以在日本加速侵华之后,既是为了缓解日本军队内部的阶层矛盾,也是为了补充军官数量。

日军开发出了第二种军官晋升的主要路径。

那就是长官考评(学名是典护人士积分制度)。

这个可以简单理解为固定论资排辈之外的kpi考核。

各种立功受奖都有可以在论资排辈的积分表上加分,进而提高你在晋升排名中的位次。

只是在这些如同东大大学德育分一样的加分评价之中。

占大头的依然只有两项。

其一是如同大学生的竞赛获奖一样的硬成绩。

比如陆大毕业生一项就能让一个中尉直接攒够晋升少佐的积分(“天宝钱组”众多含金量之中的一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