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非是君王轻赏罚,实惧暗处伏兵眈(3 / 4)
些自然是赵达的手笔:他命党羽乔装太监、小吏,散布“帝疑萧栎”“帝惜石崇护驾功”的言论,既为石崇开脱,更为后续构陷谢渊铺垫“帝已疑谢”的氛围。
与此同时,石崇回到府中,赵达的亲信便从后门潜入,送来一卷“密函”——里面是伪造的谢渊致北元使者的书信,用松烟墨书写,模仿谢渊的笔迹(刻意加上“之”字上挑、“栎”字带钩的特征),信中写着“若助萧栎登位,愿割大同卫以西三城为谢”,落款盖着伪造的谢渊私章。
石崇捧着密函,坐在书房里冷笑——他算准了萧桓对“亲王谋逆”的忌惮,更算准了朝堂对谢渊、萧栎联手的疑虑,这封伪信若在明日大典前呈出,定能让萧桓彻底动怒,将谢渊打入诏狱。
谢渊散朝后并未回府,而是直奔玄夜卫总司——他深知石崇未被羁押,必不会善罢甘休。周显正在查看监视石崇府的缇骑传回的消息,见谢渊到来,连忙起身:“谢大人,石崇回府后便关在书房,赵达的亲信刚从后门潜入,待了约一炷香时辰才走。”
谢渊接过监视记录,指尖划过“赵达亲信携木匣入内”的字句,眉头紧锁:“木匣里定是新的伪证。石崇构陷不成,定会转而伪造臣‘通敌’的证据,借陛下对萧栎的忌惮,将臣与萧栎一并扳倒。”
“那需不需提前奏报陛下?”周显问道。谢渊摇头:“陛下今日暂免石崇,是为制衡党羽,若此刻奏报,陛下恐会以为臣是因构陷记恨石崇,反而落人口实。不如让玄夜卫密切监视赵达等人,查清他们伪造的是何种证据,待明日大典上,当众戳穿。”
周显点头:“臣即刻命秦飞加强对赵达、孙平(镇刑司佥事)的监视,务必查清伪证下落。”谢渊起身道:“有劳周大人。明日大典,便是与石崇党羽的终极对决,绝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萧栎回到郡王府,屏退左右后,独自坐在书房里——他反复回想萧桓今日的处置,心中满是疑虑:石崇构陷亲王,罪当至死,陛下却仅命监视,难道真如流言所说,陛下疑自己兵权过重?
他起身走到墙边,看着挂在墙上的京营布防图——第一、二营由自己调度,第三营由秦云(石崇亲信)掌控,若陛下真疑他,定会收回部分兵权。可昨日陛下还命他负责太庙外围布防,并未提及兵权之事,又不像有疑虑的模样。
“郡王,”亲信侍卫进来禀报,“玄夜卫的人刚送来消息,赵达的属吏正在抄写谢大人去年的《边防奏疏》,似在模仿笔迹。”萧栎心头一震——石崇果然要伪造谢渊的证据!他快步走到案前,提笔写下一封密信:“速送谢大人,赵达党羽仿其笔迹,恐造通敌伪证,需早做防备。”
他深知,若谢渊被构陷下诏狱,自己独木难支,石崇党羽便会彻底掌控朝堂。此刻的他,既担忧石崇的阴谋,更难测萧桓的心思——帝王的制衡之术,让他感到一丝寒意。
秦飞接到周显的命令后,立刻调派缇骑,分三路监视赵达、孙平及镇刑司旧署。中路缇骑跟踪赵达的亲信,发现其从石崇府离开后,直奔理刑院的文书房,取出一卷谢渊的《边防奏疏》(存档件),随后又去了西市的一家墨庄,购买了与谢渊常用的松烟墨同款的墨锭。
“大人,”缇骑回报秦飞,“赵达亲信还在墨庄买了朱砂,似要伪造谢大人的私章。”秦飞皱眉:“他们要伪造的是‘通敌’密信,需同时模仿笔迹、私章,看来是想在明日大典前,将伪证递到陛下手中。”
他即刻命人将消息传给周显,再转报萧桓——可秦飞不知道,赵达早已料到玄夜卫会监视,故意让亲信暴露“仿笔迹、买墨锭”的行踪,实则另一路党羽已带着伪造好的密函,通过理刑院的暗渠,送往宫中的宦官(石崇党羽)手中,计划在今夜呈给萧桓。
深夜的宫城,一名小宦官悄悄潜入御书房偏殿,将一封密封的密函放在李德全的案上——这是石崇党羽通过理刑院暗渠送来的,函中便是伪造的谢渊“通北元”密信。小宦官按赵达的吩咐,留了张纸条:“此为缇骑截获的谢渊通敌密信,恐石崇党羽截留,故深夜呈递。”
李德全清晨发现密函,不敢耽搁,立刻呈给萧桓。萧桓打开密函,看着信中“割大同卫以西三城助萧栎登位”的字句,又对比旁边附的谢渊《边防奏疏》样本,发现笔迹、墨痕竟与谢渊的真迹几乎一致——连“之”字上挑、“栎”字带钩的特征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私章的篆体也与吏部备案的谢渊私章分毫不差。
萧桓的指尖轻轻敲击密函,眉头紧锁——他虽知石崇善伪造,可这封密信的细节太过逼真,若真为谢渊所写,便是滔天大罪。他想起昨日早朝石崇构陷萧栎,今日便出现谢渊通敌的伪证,其中定有蹊跷,可朝堂流言“谢渊与萧栎勾结”已起,若不查,恐动摇人心。
“李德全,”萧桓沉声道,“传旨,命玄夜卫即刻将谢渊暂押诏狱,待明日大典后,由刑部、御史台、玄夜卫三司会审,查清密信真伪。”
李德全心头一震,却不敢多问,躬身应道:“遵旨。”他转身离去时,萧桓望着密函,眼底闪过一丝复杂——他并非真信谢渊通敌,而是想借“暂押”之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