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寒梅虽困枝仍劲,铁骨犹撑待日清(4 / 5)

加入书签

生机!

他立刻对侍从说:“你去准备两匹快马,选府里最可靠的两个亲信,亥时在后门等着,咱们去城南老布庄。记住,别声张,路上小心缇骑。”侍从躬身应“是”,快步出去准备。谢渊走到窗边,望着后巷的方向,心里的焦虑终于少了几分——只要能拿到于科旧部的证据,就算没人联名,他也能跟石崇抗衡,说不定还能救出于科。

离亥时还有一个时辰,谢渊换上一身普通百姓的青布长衫,把《辩冤疏》和萧栎的纸条贴身藏好,又让亲信带了两把短刀——城南老布庄在贫民区,鱼龙混杂,石崇说不定会派人埋伏,得做好防备。

“大人,外面缇骑巡查得紧,咱们从后门走,绕小巷去老布庄,这样安全些。”亲信低声说,手里拿着一张京城小巷的地图,“这条巷叫‘窄巷’,是贫民区的捷径,缇骑很少去查。”谢渊点点头,跟着亲信从后门出去,钻进窄巷。

窄巷里又暗又湿,脚下的石子硌得脚疼,两边的院墙很高,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点夜空。谢渊走得很小心,耳朵仔细听着周围的动静——他知道,石崇的缇骑说不定就在附近巡查,只要被发现,不仅密约泡汤,他还可能被抓进诏狱。

走了大约半个时辰,终于出了窄巷,远远看见老布庄的灯——老布庄的门虚掩着,里面透出微弱的光,门口挂着个“布”字幌子,在风里轻轻晃动。谢渊让亲信在巷口等着,自己独自推开门走进去——他怕人多目标大,引来缇骑。

老布庄里,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正坐在桌前,见谢渊进来,立刻起身行礼:“谢大人,小人是昌顺郡王的亲信,姓刘。郡王让小人跟您说,于科大人的旧部在宣府卫藏了一份证据——是石崇私运火药给瓦剌的账本,上面有石崇的签名和瓦剌使者的印记。”

谢渊心里一震——石崇私运火药给瓦剌,这可是通敌的重罪!只要拿到账本,不仅能救于科,还能扳倒石崇!他连忙问:“于科旧部现在在哪儿?账本安全吗?”刘姓汉子低声说:“旧部在宣府卫的一个破庙里,由李诚将军保护着——李诚将军是于科大人的老部下,忠勇可靠。账本藏在庙后的老槐树下,很安全。郡王让小人问您,要不要派亲信去宣府卫取账本,他可以派宗室的人护送。”

谢渊立刻点头:“要!我明天一早就派亲信去,麻烦你跟郡王说,只要拿到账本,我一定呈给陛下,救出于科大人,扳倒石崇!”刘姓汉子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条,递给谢渊:“这是破庙的地址和李诚将军的暗号,大人收好。郡王还说,石崇已经派人去宣府卫抓于科旧部了,咱们得尽快,晚了就来不及了。”

谢渊接过纸条,紧紧攥在手里——这纸条,就是救于科、破孤立困局的关键!他对刘姓汉子说:“多谢你,也替我谢谢郡王。我这就回去安排,明天一早就派人出发。”说完,快步走出老布庄,跟亲信汇合,往回赶——他知道,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拿到账本,否则于科就真的危险了。

片尾

亥时三刻,谢渊回到府中,立刻召来两名最可靠的亲信,将宣府卫破庙的地址和暗号交给他们,命他们连夜出发,务必在石崇的人之前拿到账本。亲信接过地址,连夜备好快马,从后门出发,消失在夜色里。

与此同时,石崇在府中得知谢渊深夜出门,立刻命秦飞派缇骑追查:“谢渊肯定去见萧栎的人了,你们去城南贫民区查,尤其是老布庄附近,一定要抓住他们的把柄!”秦飞躬身应“是”,立刻派缇骑去城南巡查,可谢渊早已绕小巷回到府中,缇骑只查到老布庄的空屋,没发现任何线索。

于科在诏狱里,通过送饭的老狱卒得知外面的流言,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知道谢渊一定会帮他,也知道旧部手里有石崇的证据。他在囚服上偷偷写了“忠”字,像当年在大同卫那样,每天擦一遍,心里满是希望:只要证据一到,石崇的阴谋就会败露,他就能重回边军,继续守护大吴的边疆。

谢渊坐在府中,望着窗外的夜空,手里握着刘姓汉子给的纸条——他知道,这一夜注定无眠,亲信能不能顺利拿到账本,石崇会不会再耍阴谋,都还是未知数。但他心里清楚,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他就绝不会放弃,为了于科,为了边军,为了大吴的江山,他必须坚持下去。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石崇孤立于科之局,显旧党构陷之狠:以流言乱人心,以缇骑阻言路,以官官相护压忠良,使于科困于诏狱、谢渊阻于朝堂,朝野皆为所惑,唯萧栎暗通消息,始留一线生机。此非仅于科之困,实为大吴朝‘奸佞掌监察、忠良无发声之权’之弊——玄夜卫本为护君,却成石崇锁臣之具;六部本为辅政,却因官官相护而沉默,忠良之韧虽可嘉,然朝堂之暗,已深可见骨。”

流言如刀割忠名,缇骑似锁困良臣,布庄夜约传希望,孤臣仍抱救君心。此事件昭示后世:朝堂之安,不在权术之巧,而在公道之存;忠良之护,不在帝王之慈,而在言路之通。若流言可乱人心,若缇骑可阻言路,若官官相护成常态,则忠良虽有千般韧,亦难抵奸佞之万种谋,社稷之根基,终会在这“孤立”与“沉默”中,悄然崩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