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驿马嘶穿霜气骤,八百里尘飞铁走(4 / 4)
完就两天,务必不能出错。”他知道,只要拖延时间,就能给石崇串供的机会,或许还能找到“地契伪造”的借口,帮石涛脱罪。
刘焕很快得知了张文的小动作,立刻带着户部吏员赶到吏部:“张大人,陛下有旨,石涛的案子要尽快彻查,地契的真伪,户部已经核查过,有农户的供词和旧地契副本佐证,不必再重复核对。”刘焕将户部的核查文书放在张文面前,语气冷硬,“若是张大人再拖延,耽误了查案,臣就只能奏请陛下,派周显大人的玄夜卫来协助核查了。”
张文看着刘焕身后的户部吏员,又看了看文书上的户部印鉴,知道拖延不下去了,只能不甘地让吏员配合调阅档案。与此同时,秦飞在玄夜卫北司得知周显代管玄夜卫,收走了他的调兵权,吓得脸色发青——他知道,自己协助石崇私运火药的事,早晚都会被查出来,只能悄悄派人给石崇送信,让他赶紧销毁证据。
谢渊在大同卫接到萧桓的旨意,知道石崇已被召回,心里松了口气。“杨武,你继续留在大同卫,查火药的去向,尤其是跟瓦剌的联系,找到人证物证。”谢渊下令,语气坚定,“我先回京,配合周显大人,彻查石崇的党羽。”杨武躬身应“是”,目光里满是敬佩——谢渊为了查案,不顾个人安危,这份坚守,让他深受触动。
萧栎在宗室府接到通州农户的感谢信,信里说“石涛被收押,田产要还给我们了,终于能回家种地了”。萧栎看着信,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彻查旧党,还朝堂清明,还百姓安稳。
御书房里,萧桓看着谢渊送来的后续密报(大同卫军卒证实看到石崇的人运火药出城)和刘焕送来的石涛贪腐清单(贪污租金五万两),眼神变得越来越坚定。他拿起笔,在御案上写下“彻查旧党,护我大吴”八个字,墨汁透纸背,像在宣告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临。
风从御书房的窗棂吹进来,带着一丝凉意,却驱散了之前的阴霾。奉天殿的阴影里,终于透出了一丝清明,而这丝清明,正因为忠良的坚守和帝王的明断,渐渐扩大,照亮了大吴朝的前路。
片尾
石崇回京后,试图与秦飞、徐靖串供,销毁私运火药的证据,却被周显的暗卫发现,证据被当场缴获。谢渊从大同卫带回关键人证(石崇的亲信,供述私运火药给瓦剌的细节),与之前的木牌、账册形成完整证据链。
萧桓下旨,将石崇、秦飞、徐靖打入诏狱,命周显、谢渊、刘焕、周铁组成专案组,彻查旧党。李嵩因包庇旧党、纵容张文拖延查案,被革去吏部尚书之职,贬为庶民;张文被押入刑部审讯,供出旧党更多贪腐细节。
石涛强占的田产全部归还农户,通州漕运码头的监工制度被废除,漕工的工钱提高三成。大同卫的火药虽未全部追回,却找到了瓦剌持有“大吴工部”印记火药的证据,谢渊据此调整边防部署,加强对瓦剌的防御。
朝堂上,旧党势力土崩瓦解,刘玄(内阁首辅)、谢渊、周显、刘焕等忠良重臣执掌要职,宗室与朝臣同心协力,大吴朝的朝局,终于从阴霾笼罩走向清明初透。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大同证现,实为大吴朝‘拨乱反正’之关键转折点。谢渊于焦土觅铁证,显忠良之坚守;萧栎聚宗室呈民忧,显宗室之担当;萧桓弃妥协断奸佞,显帝王之明断。旧党虽盘根,终难敌铁证如山、民心所向,李嵩之护、秦飞之阻、张文之拖,皆为徒劳。”
大同废墟的木牌刻着奸佞之罪,宗室折页载着百姓之苦,奉天殿旨破着旧党之网——这场转折告诉后世:江山之固,不在权臣之强,而在忠良之守、帝王之明、百姓之信;朝局之暗,终难掩铁证之光,纵有旧党相护,纵有妥协犹豫,只要坚守正义,终能迎来清明。
谢渊的铁证、萧栎的民忧、萧桓的决断,终让大吴朝走出阴霾,而这场“清明初透”的转折,也为后世留下治道之启示:为官者当守初心护百姓,为君者当辨忠奸固江山,如此,方能让王朝长治久安,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大同证现留给大吴朝,也留给后世的最珍贵遗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