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曾随鸾唱登瑶阙,凤管吹残十二楼(4 / 4)
窗棂照在他身上,素色常服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沉稳,像一道支撑宗室的脊梁。
萧栎抱着木匣走出宗人府,刚拐过街角,就发现身后有两个穿着短打的汉子跟着——是石崇的玄夜卫暗哨,他们一直在盯着宗人府,想知道宗室们的动向。萧栎没有慌,依旧按平时的路线走,只是脚步放慢了些,心里盘算着如何甩开他们。
走到西街的绸缎庄前,萧栎故意停下,假装看庄外的布料,眼角的余光瞥见暗哨还在不远处跟着。他灵机一动,走进绸缎庄,跟掌柜打了个招呼——掌柜是周显安排的暗线,知道萧栎的身份。“郡王,里面请。”掌柜会意,引萧栎从后门出去,后门连着一条小巷,能直接通往宗人府卿的府邸。
萧栎从后门离开,顺着小巷快步走,很快甩掉了暗哨。他心里明白,石崇的眼线遍布京城,这次递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清查,定会遇到更多阻碍。但他不担心——宗室已经团结起来,周显和谢渊会助力,皇兄也不会坐视石崇欺辱宗室,这场仗,他们有胜算。
走到宗人府卿的府邸前,萧栎整理了一下衣袍,抱着木匣走进去。宗人府卿见他来,连忙迎上前:“郡王怎么来了?”萧栎将木匣递给他:“这是十位宗室联名的奏折,请卿立刻转呈陛下,事关宗室家业,耽误不得。”宗人府卿接过木匣,郑重地点头:“郡王放心,下官这就去宫里递折。”萧栎看着他的背影,心里默念:“皇兄,该让石崇付出代价了。”
片尾
天德二年秋,宗室联名奏折递到御前。萧桓见折后,又看了附后的地契、账册副本,震怒不已——他没想到石崇竟敢逾制建庄园、侵吞宗室产业,还借“附代宗”诬陷忠良之后。当即下旨,命周显率玄夜卫清查京畿田产,谢渊调边军协助,严查强占、逾制之事。
周显奉旨清查,很快查出石崇侵吞宗室田产三万亩、当铺两座、漕运码头一处,还私藏私兵两百人,罪证确凿。石崇见势不妙,想让李嵩帮忙压下,却被李嵩拒绝——李嵩见石崇失势,怕被牵连,早已与他划清界限。
萧桓下旨将石崇打入诏狱,没收其所有非法产业,归还宗室;贬石强为庶民,流放辽东;张文因协助石崇过户产业,被革职查办。宗室们收回了自己的田产和当铺,萧霖父亲的“捐田助边”之功也被萧桓追封,赐“忠勤”匾额。
萧栎因团结宗室、揭露奸佞,被萧桓赏赐黄金百两,却被他婉拒,只求“将石崇的非法田产改为军粮田,助边军渡荒”。萧桓准奏,京郊多了一片万亩军粮田,边军将士得知后,皆赞萧栎“忠君爱国”。
宗人府的哭嚷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宗室们的感激之声。石崇的倒台,不仅让宗室重获安宁,也让朝堂的清明又进了一步——大吴的江山,在忠良的守护和宗室的助力下,渐渐走向安稳。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宗人府定计,实为‘宗室团结护业、忠良借势除奸’之典范。石崇以‘附代宗’为刃,欲削宗室、固己权,显奸佞之狠;萧栎以‘田契账册’为盾,团结宗室、呈帝前,显宗室之正。萧桓纳折清查,惩石崇、还产业,显帝王之明;周显、谢渊助力,查罪证、镇阻碍,显臣僚之忠。”
宗人府的泪痕已干,田契的墨迹犹存,账册的罪证终显。这场宗室护业之战告诉后世:宗室非仅帝室附庸,亦可成护社稷之盾——当宗室团结、守理据争,便能成为扳倒奸佞的关键力量;帝之明,不在纵容奸佞稳朝局,而在护血脉、伸正义,不让忠良寒心、宗室受辱;臣之忠,不在盲从权势,而在助贤能、除奸邪,为江山稳固添砖加瓦。
萧栎的沉稳、宗室的觉醒、萧桓的决断,终让大吴度过“宗室被压、奸佞跋扈”的危机,亦为后世留下治道之启示:江山之固,在血脉相亲、君臣同心;朝局之稳,在赏罚分明、邪不压正。那宗人府的联名奏折,不仅是宗室护业的凭证,更是大吴“忠奸博弈”的又一胜章,刻于宗室族谱,载于大吴史册,传之后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