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暗联霜署筹制衡,不沾党祸避锋芒(5 / 6)

加入书签

会让这局棋更稳——玄夜卫有查案的权,能为弹劾疏提供证据。

而石崇也很快收到了眼线的禀报:“前御史李嵩、张谦与昌顺郡王幕僚接触,昌顺郡王递了宗室奏报匣,似有弹劾疏。”石崇坐在镇刑司的衙署里,捏着密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他不怕御史弹劾,却怕萧栎借宗室身份递奏报,绕开通政司。“徐靖,你立刻去诏狱,把周显的幼子带出来,好好‘招待’,让他‘招认’是谢渊指使他爹传递通敌文书。”石崇对赶来的徐靖说,语气带着狠劲,“只要有了孩子的‘供词’,就算萧栎递了弹劾疏,陛下也会先查谢渊,再管株连的事——到时候,谢渊倒了,于科、周显也活不成。”徐靖躬身应“是”,心中却有些不安——他知道萧栎的宗室身份分量重,也怕事情闹大,引火烧身,但他不敢违逆石崇。

萧栎的奏报递到萧桓案前时,萧桓正在御书房与太傅刘玄议事,案上还摊着大同卫的边防军报。礼部尚书王瑾亲自将宗室奏报匣呈上来,躬身道:“陛下,昌顺郡王递来吴县封地流民安置见闻,郡王说‘流民需尽快安抚,恐生民变’,还请陛下尽快阅示。”

萧桓打开匣子,取出里面的“流民安置见闻”,刚翻了两页,就看到夹在里面的两封弹劾疏。他拿起疏稿,仔细读了起来,眉头渐渐皱起——他早就听说徐靖株连周显家眷,却没想到连五岁幼童都不放过,还私设水牢关押于科。“刘玄,你看看这个。”萧桓将疏稿递给刘玄,语气带着几分凝重,“徐靖滥用株连,石崇纵容不管,你怎么看?”

刘玄接过疏稿,逐字逐句读了一遍,抬起头时,眼神里带着愤怒:“陛下,徐靖此举违背祖制,虐杀无辜,实乃大逆不道!石崇身为镇刑司副提督,纵容下属如此,更是失职!前御史李嵩、张谦所言句句属实,臣去年在应天府时,就听说徐靖在当地构陷忠臣家眷,只是没想到他到了京城,竟越发肆无忌惮!”这是刘玄归朝后第一次明确表态,语气坚定,没有半分犹豫。

萧桓点了点头,心中有了决断——有刘玄支持,他处置徐靖、敲打石崇就有了理由。“传朕旨意:令玄夜卫指挥使周显立刻彻查诏狱署,释放周显家眷、于科等人,严惩滥用株连者;令礼部尚书王瑾安抚前御史李嵩、张谦,恢复其御史台职,着其继续监察百官;石崇身为镇刑司副提督,监管不力,罚俸半年,以示惩戒。”

旨意一下,内侍立刻去传,御书房里,萧桓看着窗外,对刘玄道:“若不是栎弟递来这奏报,朕还不知道石崇、徐靖竟这么大胆。”刘玄躬身道:“昌顺郡王虽逊位,却仍心系社稷,实为宗室表率。”萧桓点头,心中对萧栎多了几分信任——萧栎没有借势争权,只是默默护忠良,这样的宗室,他能放心。

南宫郡邸的密室里,萧栎收到老陈带回的旨意,终于松了口气。他走到《京畿防务图》前,用蓝笔将诏狱署的朱红标记划去,旁边批注“徐靖革职,诏狱归帝辖”。烛火摇曳中,他拿起笔,开始整理石崇挪用边军粮饷的证据——下一局,该轮到石崇了。

片尾

天德二年秋末,萧栎的低调布局初见成效:玄夜卫指挥使周显率人彻查诏狱,从水牢里救出了奄奄一息的于科,释放了周显的家眷,还查出徐靖“私设刑具、包庇旧党”的罪证,徐靖被革去诏狱署提督之职,打入诏狱;前御史李嵩、张谦恢复御史台职,立刻着手弹劾石崇党羽,连吏部尚书李嵩都因“包庇石崇”被参了一本,被迫请辞;太傅刘玄在朝堂上公开支持“整顿特务机构”,提议将玄夜卫、镇刑司统归帝直接辖,削弱石崇的权力,萧桓准了。

石崇因徐靖倒台失去了司法权支撑,又面临御史的持续弹劾,不得不收敛气焰,暂时放弃了构陷谢渊的计划;谢渊虽仍闭门待罪,却收到了萧桓派内侍送来的“安心待查”口谕,杨武也趁机递上于科的辩白折,为谢渊平反铺垫了基础。

南宫郡邸的密室里,萧栎将《京畿防务图》上石崇的势力范围一一标注,旁边写着“需查边军粮饷”。他看着图上渐渐清晰的“忠良防线”,心中明白:低调不是懦弱,隐忍不是退缩,宗室的价值,不在权柄高低,而在危难时能为社稷撑一道隐形的墙。烛火摇曳中,他拿起老陈递来的密报——石崇仍在暗中调动玄夜卫,想销毁挪用军粮的证据,萧栎嘴角勾起一抹淡笑,提笔写下“请周显查玄夜卫粮饷账”,夹在新的宗室奏报匣里,准备递呈萧桓。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南宫密议,萧栎之策,实为‘逊帝宗室辅政’之精妙者。栎无兵无印,却借‘宗亲保家’之名织就制衡网;避‘结党’之嫌,却以宗室奏报匣递达忠言;察朝局缝隙,却引老臣、言官、特务机构长官互为援,于无声中破石崇、徐靖之专权。其智不在张扬,而在‘知分寸、借势便、护根本’;其忠不在谏言,而在‘避祸不避责、安分不安庸’。”

南宫的雕花木门曾掩住议事声,却掩不住忠良获救的曙光;《京畿防务图》上的朱红毒点曾刺目,却终被制衡的墨色覆盖。这场密议告诉后世:宗室非仅帝室附庸,亦可成护社稷之盾;权力博弈非仅刀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