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先念山河沦寇盗,暂将身计付耕锄(3 / 4)
军粮’,到底去哪了。”他刻意提张启,是在暗示“玄夜卫会查”,让刘焕放心——有玄夜卫在场,石崇也不敢轻易发难。
刘焕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怕担“抗旨”的罪名,拿起笔写下调粮令:“好,下官这就下令。只是大人到了江南,查王庆时,还请……给下官留几分颜面,别牵连到户部。”萧钰点头:“我只查扣粮的人,不会牵连无辜。”接过调粮令,萧钰心中冷笑——这就是朝堂的腐坏,连户部尚书都怕权臣,若不彻底清查,江南赈灾只会沦为空谈。
萧钰离开户部时,石崇已从理刑院的眼线那里得知了消息。石崇坐在镇刑司的衙署里,手指敲击着案上的“江南官员名册”,脸色阴沉——萧钰去江南,明着是赈灾,实则是查漕粮克扣,而苏州知府王庆、淮安通判李达都是他的人,若被查出克扣,定会牵连到自己。
“来人。”石崇喊来亲信(镇刑司主事刘达),“你立刻去江南,给王庆、李达带信,让他们把扣下的漕粮赶紧补回粮仓,把账册做平,再找几个流民‘作伪证’,说‘粮价高是因为粮商囤粮,与官府无关’。若萧钰要查账,就说‘账册送京中户部核验了,暂时拿不出来’。”刘达躬身道:“大人放心,属下这就去。”石崇又叮嘱:“路上小心,别被玄夜卫的人盯上。”
可石崇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玄夜卫的监控中。秦飞很快就得知了刘达要去江南的消息,立刻去御书房找周显:“大人,石崇派刘达去江南给王庆报信,想掩盖扣粮的事,要不要拦下来?”周显摇头:“别拦,让他去。你立刻派人告诉萧钰大人,让他有个防备,正好借这个机会,抓王庆、李达的现行。”秦飞应声而去,很快就派探子把消息传给了萧钰。
萧钰收到消息时,正在府中收拾行装。“大人,石崇果然要阻挠!”赵烈气愤地说,“咱们不如先把刘达抓起来,审出幕后主使!”萧钰却摆手:“不用。刘达去江南,正好帮咱们指认王庆、李达是石崇的人。咱们按原计划启程,到了苏州,先不查账,先设义仓放粮,稳住流民,等王庆放松警惕,再让张启查账,抓他个措手不及。”他知道,对付石崇这样的老狐狸,不能硬碰硬,只能用“稳”字诀,一步步引蛇出洞。
出发前的两个时辰,萧钰召集群僚,敲定了详细的赈灾方案,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安流民”——到苏州后,立刻在漕粮码头设三座临时义仓,每日辰时、申时各放粮一次,每人领粮二升,同时登记流民户籍,避免重复领粮;第二步,“查粮道”——让张启带文勘房吏员,去苏州仓、淮安仓查近半年的漕粮出入账,重点查“预留边军粮”的去向,若账册缺失,便传讯仓管问话;第三步,“肃吏治”——若查出地方官克扣,先将人收押,再奏报萧桓,同时推举清廉的地方小吏暂代职务,避免赈灾中断。
“大人,”王述提出疑问,“若石崇在京中施压,让皇兄召回咱们怎么办?”萧钰拿出萧桓赐的尚方剑(清晨刚领的),放在案上:“皇兄给了我尚方剑,若遇紧急情况,可先斩后奏。石崇想施压,也得看皇兄信他,还是信流民的命。”他顿了顿,又道:“还有一条,咱们在江南的所有行动,都要让玄夜卫的探子记录在案,一方面是为了证明咱们无私,另一方面,也是给皇兄看——咱们查贪腐,是为了稳固朝局,不是为了争权。”
李谦补充道:“大人说得对!咱们还要让流民知道,是皇兄派来赈灾的,不是咱们个人的功劳。这样既能让流民感恩朝廷,也能避免石崇说咱们‘收买民心’。”萧钰点头:“就这么办。义仓的牌子上,要写‘天德帝恩’四个大字,放粮时,让吏员喊‘谢陛下恩典’——咱们是臣,不能抢了帝王的恩威。”众人齐声应和,方案终定,只待启程。
启程前,萧桓又召萧钰去御书房。御案上放着一封密函,萧桓递给萧钰:“这是朕给江南各府总兵的密令,若地方官敢武力阻挠赈灾,你可凭密函调兵相助。”萧钰接过密函,心中一暖——萧桓不仅给了尚方剑,还调兵权,是真的信任他。
“皇兄,臣弟此去江南,定不辱使命。”萧钰躬身道。萧桓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几分嘱托:“朕信你。但你要记住,查贪腐可以,但别赶尽杀绝——石崇的人虽坏,却也不能一下子全拔了,不然朝堂会乱,谢渊的兵权就没人制衡了。”这话点破了萧桓的深层布局——他让萧钰查贪腐,不仅是为了赈灾,也是为了削弱石崇的势力,同时不让谢渊一家独大,维持朝局平衡。
萧钰心中了然:“臣弟明白,会把握分寸。若查出克扣,只处置首恶,其余人若愿悔改,可从轻发落。”萧桓满意地点头:“好。你在江南,若有急事,可让玄夜卫用‘飞鸽传书’报信,朕会第一时间回复。”他又让人取来一件狐裘,递给萧钰:“江南天冷,你身子不好,别冻着。”这举动带着兄长的温情,冲淡了朝堂博弈的冰冷,萧钰接过狐裘,躬身告退:“臣弟告辞,望皇兄保重龙体。”
辰时三刻,萧钰带着随行人员(李谦、王述、赵烈、张启,及五十名校尉、二十名文勘房吏员),在京郊码头登船。玄夜卫的探子(秦飞派的十人)也乔装成船夫,混入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