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先念山河沦寇盗,暂将身计付耕锄(2 / 4)

加入书签

>萧桓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身体微微前倾:“朕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你不像朕当年那般毛躁,遇事能沉下心查根由;也不像栎弟,顾虑太多不敢放手。朕想让你总领江南赈灾,不仅是送粮安置流民,更要查清楚漕粮被克扣的去向,揪出背后的人——不管是地方官,还是京中有人撑腰,你都尽管查,朕给你权:户部粮你可调,玄夜卫江南分部听你调遣,连尚方剑,朕都可以给你。”

萧钰的心脏猛地一跳——尚方剑,是“先斩后奏”的权柄,萧桓肯给,既是信任,也是压力。他垂在身侧的手悄悄攥紧,指甲掐进掌心,强迫自己冷静:若接下,便是站到朝局风口浪尖——石崇定会视他为眼中钉,暗中阻挠;谢渊虽正,却也可能因他“掌民政”而有戒备;更重要的是,若查不出贪腐,或赈灾不力,不仅辜负萧桓,还会让无党无派的自己成众矢之的。

可看着奏疏上“流民饿死三人”的小字,他又无法推辞——蜀地赈灾时,他见过流民啃树皮、卖儿女的惨状,如今江南亦是如此,他若不接,萧桓再难找到合适的人,流民只会更苦。“皇兄,”萧钰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臣弟愿接江南赈灾事。但有三请:一,臣弟要带蜀地旧部随行,他们懂赈灾、知民情,且无京中牵扯;二,调粮需户部尚书刘焕亲自督办,避免小吏从中作梗;三,玄夜卫需派文勘房主事张启同行,他懂账册勘验,能帮臣弟查漕粮去向。”

这三请,每一条都藏着考量:带蜀地旧部,是防石崇安插亲信;要刘焕督办,是借户部尚书的权压地方官;请张启同行,是借玄夜卫的专业查贪腐,同时也是向萧桓表“愿受监控,无谋私之心”。萧桓听完,笑着点头:“准!你的要求,朕都应。明日早朝,朕便下旨,封你为‘江南赈灾总领’,节制江南各府知府,调淮安、苏州两仓粮,张启那边,朕让周显安排。”

萧桓拿起朱笔,在奏疏上批下“蜀王萧钰总领江南赈灾事,便宜行事”,墨迹透纸,力透千钧。萧钰看着那行字,心中的沉重与坚定交织——这场赈灾,不仅是济民,更是替萧桓趟朝局的浑水,他只能成,不能败。

萧钰领旨出御书房时,夜色已深,宫道上的宫灯昏黄,映着他沉稳的身影。回到蜀王府,他没歇着,立刻让人传召三位亲信:蜀王府长史(掌王府政务,正五品)李谦,曾随他治水的蜀地通判(从六品)王述,还有负责王府护卫的校尉(从七品)赵烈——这三人都是他在蜀地提拔的,清廉且忠心,绝无京中派系背景。

“今夜召你们来,是有大事托付。”萧钰坐在府中书房,将御书房的托付与圣旨内容简要说了,“明日咱们便启程去江南,赈灾之外,还要查漕粮克扣案。你们说说,随行的人该怎么选?”李谦先开口,语气谨慎:“大人,随行需分三类人:一是民政官,懂赈灾安置;二是账册吏,能查粮道;三是护卫,防地方官刁难或刺客。但有一条——绝不能用京中举荐的人,石崇定会借机安插眼线。”

王述点头,补充道:“大人说得对!当年蜀地治水,咱们就是用本地小吏,才避开了乡绅的阻挠。江南那边,咱们可从地方县衙调‘有赈灾经验却未获提拔’的小吏,这些人大多清廉,还想靠实绩晋升,不会与地方官勾结。”赵烈则道:“护卫方面,除了咱们王府的五十名校尉,还需玄夜卫张启大人的人配合——江南是石崇的地盘,他肯定会派人盯着,咱们得防他暗害。”

萧钰听着,指尖在案上轻敲:“李谦,你明日去吏部,以‘赈灾需熟民政’为由,调江南各府‘考绩中上却未迁’的县令、县丞各一人,避开石崇的人;王述,你去工部,申请调二十顶‘临时义仓’的帐篷和五十石急救粮,先运去苏州码头;赵烈,你去玄夜卫衙署见张启,约好明日辰时一同启程。记住,所有调令都要留档,每一步都要按制度来,不给人留‘越权’的把柄。”三人齐声应“是”,分头去准备,书房里只剩下萧钰和案上的江南舆图,他指尖在苏州、淮安的位置划过,心中已有了初步的赈灾轮廓。

次日辰时,萧钰先去户部找刘焕调粮。户部衙署的大堂里,刘焕正对着一堆账册发愁,见萧钰进来,连忙起身:“蜀王大人,您怎么来了?”萧钰拿出圣旨,递给他:“刘大人,皇兄命我总领江南赈灾,需调淮安仓粮五千石、苏州仓粮三千石,烦请您立刻下调粮令。”

刘焕接过圣旨,看完后却皱起眉头,压低声音:“大人,不是下官不遵旨,只是……苏州仓粮被苏州知府王庆以‘预留边军粮’的名义扣了三成,下官派人去催,他说‘需石崇大人点头’,才肯放粮。”萧钰的眼神冷了下来:“王庆是石崇的人?”刘焕点头,语气无奈:“王庆是石迁的门生,石崇复位后,一直护着他。下官若强调粮,他定会找石崇告状,说下官‘不恤边军’,到时候……”这话里藏着官官相护的黑暗——地方官靠京中靠山抗旨,户部尚书怕得罪权臣不敢硬来,受苦的只有百姓。

“刘大人,”萧钰的声音沉了下来,“皇兄的圣旨上写着‘便宜行事’,王庆扣粮,不是‘恤边军’,是‘贪赃’。你现在就下调粮令,若他不遵,我便让张启带玄夜卫去苏州仓查账,看看他所谓的‘预留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