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休叹权谋若弈局,百年兴废本无常(4 / 4)

加入书签

监控,敢有异动,立捕。”旨意一出,刘达、吴安脸色惨白——他们的计划刚开头就被断了,石崇坐在东列,也不敢再抬头,怕被萧桓盯上。

谢渊出列奏报边镇事务:“陛下,大同卫岳谦将军已加强防务,玄夜卫探子也已到位,瓦剌再无异动。另外,臣已令杨武整理‘边镇军属安置条例’,按《宗室管理制度》,不劳烦萧栎大人府中管家,由户部陈忠侍郎负责,合规有序。”他特意提“不劳烦萧栎”,是为了让萧栎彻底脱离事务,避免被石崇抓住“私通外臣”的把柄。

萧桓点头:“准奏。”朝会结束后,张文找到王瑾:“陛下这是明着护萧栎,暗着压石崇,《宗室管理制度》怕是要尽快颁布了。”王瑾道:“是啊,有了这次试探的教训,制度里更要加‘禁止特务机构属吏私见宗室’的条款,才能永绝后患。”两人便一同去修订制度,将此次事件的教训融入其中。

石崇回到镇刑司,将自己关在书房,看着桌上的旧党名单,心中满是不甘——他知道,自己离扳倒萧栎、重振旧党,越来越远了。而萧栎回到外邸,看着内阁送来的“成武年间密信副本”,终于松了口气——这场试探,他不仅躲过了,还为《宗室管理制度》的完善出了力,也让萧桓更信任他,这便是最好的结果。

片尾

《宗室管理制度》正式颁布,新增“禁止镇刑司、诏狱署等特务机构属吏私见宗室”“内务府旧档非诏不得私查”两条,皆源于石崇试探萧栎的教训。萧栎带头遵守,将府中管家调往先帝陵寝任职,彻底断绝与内务府的私交,只按制递“宗室子弟言行册”。

石崇派去大同卫的吴安,刚到边境就被玄夜卫抓获,从其身上搜出密信,萧桓下旨将吴安定为“旧党余孽通敌”,流放极北;刘达因“私查内务府旧档”,被贬为地方驿丞,永不回京。石崇虽未被处置,却被萧桓削去“镇刑司旧档管理权”,改由玄夜卫北司接管,势力大减。

边镇方面,谢渊、岳谦、秦云协同,完成“宣府卫—大同卫”联防体系,瓦剌遣使求和,归还掳走的大吴百姓,边镇迎来久违的安稳。户部刘焕、陈忠顺利完成军属安置,获萧桓赏赐“忠勤”匾额。

中立派张文因修订制度有功,被升为吏部尚书;林文升为礼部尚书,继续负责先帝陵寝祭祀与文书归档。朝堂上,旧党余孽或贬或流,忠良与中立派各司其职,宗室安分守己,天德朝的朝局,终于彻底摆脱复辟后的动荡,朝着中兴稳步前行。

萧栎偶尔会在宫宴上见到萧桓,两人目光相遇,萧栎会微微颔首,萧桓则会抬手示意,无需多言,却已明白彼此的分寸——那枚玉扣,成了他们兄弟间最妥帖的默契,也成了天德朝“帝权与宗室平衡”的象征。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年石崇试探萧栎之役,实为天德朝‘旧党清算’与‘宗室制度化’之关键过渡。石崇以私语为刀,欲破宗室之盾,显旧党之狠;萧栎以本分为甲,借帝权为援,彰宗室之明;萧桓以默驭局,凭监控为眼,展帝王之智。三者交锋,非仅廊下数语之胜负,实为朝局风气之转向——旧党自此渐衰,宗室自此有制,帝权自此愈固。”

奉天殿廊下的阴影早已散去,当年石崇与萧栎对话的青石板,如今已被朝靴磨得光滑;那枚见证试探的玉扣,供奉在萧栎府中祠堂,与《宗室管理制度》副本一同,成了天德朝“以智破谋、以制安邦”的见证。

这场试探告诉后世:朝堂之险,不在刀光剑影,而在话术机锋;帝王之治,不在雷霆之怒,而在未雨绸缪;宗室之安,不在权势高低,而在本分坚守。唯有君臣各守其位、各尽其职,以制度为纲,以信任为纽带,方能让江山永固,让盛世长存——这便是天德朝留给后世最深的治道启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