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七步吟未尽,谁怜同血人?(4 / 4)

加入书签

颁布《宗室管理制度》。昌顺郡王萧栎带头领旨,躬身道:“臣弟遵旨,定当约束宗室子弟,守本分、不逾矩,为大吴社稷分忧。”其他郡王见状,纷纷躬身领旨,再无之前的疑虑。

旧党方面,刘达、吴安因“无实证议论宗室”,被周显以“扰乱朝局”为由,贬为地方县丞,永不回京;吏部尚书李嵩虽未被贬,却也因“纵容属官”,被萧桓罚俸三月,权势渐弱。

边防上,张毅如期交付火器,秦云护送至关,岳谦、李默联动布防,瓦剌见大吴边防稳固,再未敢袭扰。户部陈忠顺利完成边镇将士家属安置,获萧桓赏赐“忠勤”匾额。

中立派张文修订的《文官考核制度》与《宗室管理制度》相辅相成,“政务优先、安分守职”成为朝堂主流。萧栎外邸的子弟每日在太学苦读,再无一人议论朝政;府中管家按萧栎之意,闭门谢客,只偶尔按制递“宗室子弟言行册”,再无其他往来。

奉天殿的朝靴声渐渐恢复整齐,宫道上的私语消散在寒风里,天德朝的朝局,在帝权的掌控与群臣的安分中,终于彻底摆脱复辟后的动荡,朝着中兴稳步前行。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朝堂议萧栎立场之役,实为帝权掌控舆论、平衡宗室与朝臣之典范。萧桓以‘默而不发’定调,借边防议题转轨,既拒旧党‘攻讦宗室’之谋,又护萧栎‘安分守职’之态,显帝王驭局之智;谢渊、王瑾等忠良以‘实证隐护’为策,不辩而自明,守臣僚辅政之本;萧栎以‘更谨本分’回应,不邀功、不辩解,尽宗室辅佐之责。”

宫道青石板上的私语终散,御殿檐角的铜铃复静。这场朝议告诉后世:朝堂之稳,不在“无议”,而在“议而有界”——以帝权定舆论之向,以律法划言行之界,以政务导群臣之心。宗室之安,不在“获宠”,而在“安分”——不越权、不谋私、不添乱,方能在帝权与朝臣间找到共生之地。

那枚曾藏在密信旁的玉扣,如今供奉在萧栎府中祠堂,它映过南宫寒夜的暖,也记过朝堂议论的风,更见证着天德朝“帝明、臣忠、宗安”的中兴根基——唯有如此,江山方能永固,盛世方能可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