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七步吟未尽,谁怜同血人?(3 / 4)

加入书签

萧桓点头,拿起密录簿递给谢渊:“你看看这些议论,旧党还在嚼郡王的舌根。”谢渊翻看后,道:“陛下,旧党无非是怕郡王获信,影响他们残余势力。臣以为,可借‘边镇防务’转移议论——如今瓦剌虽求和,却仍在边境增兵,群臣关注点在边防,自然无暇再议郡王。”

萧桓笑了笑:“就依你。传旨,明日早朝议边镇火器调度,让张毅、岳谦、秦云都来奏报。”他没直接回应议论,却借议边防转移话题,实则已定下“保萧栎、压议论”的调子——旧党想借议论发难,他偏不让舆论聚焦在宗室上。

刘达按计划,傍晚时分去内务府找旧人——前内务府库管赵忠,想让他指证“萧栎递密信时未报备”。赵忠家住在京师南城的小巷里,刘达刚走到巷口,就见两名玄夜卫探子站在巷口,看似闲聊,实则盯着来往行人。

刘达心中发虚,却还是硬着头皮往里走。刚到赵忠家门口,探子便上前拦住:“刘主事,赵管事昨日已被调往江南织造局,您找他何事?”刘达一愣:“调走了?何时的事?”探子道:“今日午时,礼部王大人的调令——江南织造局缺管事,赵管事熟悉物料,便调过去了。”

刘达顿时明白——这是玄夜卫早有防备,故意调走赵忠,断了他找证据的路。他强装镇定:“没什么,就是想问些旧账的事,既然调走了,那我就回去了。”转身离开时,他能感觉到探子的目光落在背上,像针一样——旧党的计,刚开头就落空了。

回到府中,刘达将此事告诉吴安,吴安瘫坐在椅上:“玄夜卫盯得这么紧,咱们根本没法找证据……看来,陛下是铁了心要保郡王。”刘达咬牙道:“保也没用!只要咱们还在朝堂,就总有机会——等着吧,迟早能抓住他的把柄!”话虽如此,两人的声音里,却已没了之前的底气。

萧栎的外邸管家,从内务府老总管口中得知朝堂议论后,连忙回报萧栎。萧栎正在书房整理《资治通鉴》的批注,闻言停下笔,脸色平静:“知道了,让府里的人都谨言慎行,不准在外议论朝堂事,尤其是不准提‘南宫’‘密信’的字眼。”

管家躬身道:“是!只是……旧党说您‘置身事外’,会不会影响您在陛下心中的分量?”萧栎摇头,拿起桌上的玉扣——正是萧桓还给他的那枚,指尖拂过“栎”字:“陛下心中有数,不必辩解。咱们宗室,本分就是最好的立场——当年若不是石迁把持内廷,我也不会用‘递密信’的法子;如今陛下复位,朝局渐稳,更该守规矩,别给陛下添麻烦。”

他顿了顿,又道:“你去告诉谢大人的管家,以后边镇家属安置的事,别再通过咱们府——让他们直接找户部陈忠侍郎,按正规流程走。还有,府里的子弟,明日起都去太学读书,除了课业,不准踏出太学半步。”管家应声而去,萧栎看着窗外的暮色,轻轻叹了口气——议论虽起,只要自己更守本分,总能平息。

次日早朝,萧桓果然先议边镇火器调度。工部尚书张毅出列奏报:“陛下,火器工坊已加派工匠,两班倒赶工,十日之内定能完成三千件火器,由京营副将秦云护送前往大同卫。”大同卫都督同知岳谦接着奏报:“陛下,大同卫已准备好火器库,只待火器送达,便可与宣府卫联动布防。”

谢渊补充道:“陛下,玄夜卫已派探子监控瓦剌边境动向,若有异动,即刻奏报;边镇将士家属安置,已交由户部陈忠侍郎负责,按‘军属安置条例’办理,合规有序。”群臣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边防上,没人再提昨日的议论——旧党见陛下不接“郡王立场”的话茬,又怕被指“不关心边防”,只能跟着奏报边镇事务;忠良派见陛下已转移话题,也不再辩解;中立派更是专注于政务,不敢再观望。

朝会结束后,王瑾故意走在李嵩身边,笑道:“李大人,边镇火器调度要紧,咱们吏部考核文官时,也该把‘边镇支援实绩’加进去,您说是不是?”李嵩点头,语气平淡:“王大人说得是,政务为重。”两人擦肩而过,王瑾心中了然——朝议已转轨,旧党再想借萧栎生事,难了。

朝议平息后,周显向萧桓奏报:“陛下,旧党已不再议论郡王,刘达、吴安也没再找内务府旧人;中立派张文已在《文官考核制度》中加入‘边镇支援实绩’条款,显见是站在政务这边;萧栎大人更是约束子弟、推掉军属安置事,本分至极。”

萧桓点头,拿起《宗室管理制度》草案,在“宗室不得私通外臣”条款旁添了句“若遇国难,经玄夜卫报备可暂通消息”——这是为萧栎当年的“递密信”正名,也为日后宗室遇特殊情况留余地。他对周显道:“传旨,三日后召各宗室郡王入宫,颁布《宗室管理制度》,让萧栎带头领旨——他的本分,该给个体面。”

周显应道:“臣遵旨!”御书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草案上,“宗室安分”四个字格外清晰。这场围绕萧栎立场的朝议,终以帝权掌控舆论、群臣回归政务落幕——它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议论,更是天德朝“帝权平衡宗室与朝臣”的练兵,为后续朝局稳固,铺好了最关键的一块砖。

片尾

下旬,萧桓召各宗室郡王入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