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雨打宫槐声簌簌,风穿戟卫气森森(3 / 4)

加入书签

过制度约束宗室,自己能做的,唯有安分守己,不添乱。

回到外邸,萧栎径直走向书房,书架上摆着当年父皇赐的《资治通鉴》,书页已泛黄,却被他翻得发亮。他抽出书卷,坐在案前,却无心阅读——御殿的温语还在耳边,君臣的分寸却像一道鸿沟,让他明白,兄弟情再深,也抵不过皇权的威严。

萧栎离开后,萧桓与刘焕、杨武商议完政务,便屏退众人,召来周显。御殿内的银丝炭仍在燃烧,茶盏里的雨前茶已凉透。“萧栎今日的言行,探子都记下来了?”萧桓拿起密录簿,仔细翻阅,指尖在“栎拒姜汤”“避谈成武”等处划过。

周显躬身道:“陛下,探子记录详实,萧栎言行恭谨,无半分逾矩,且主动约束宗室子弟,显安分之心。只是……他提及‘内务府老总管’,臣已查过,那老总管是永熙帝旧人,与萧栎往来多年,臣已令玄夜卫暗中监控,防止他借老总管干预内廷。”周显的谨慎,正合萧桓心意。

萧桓放下密录簿,道:“不必过度监控,只要他安分,便留他体面。你传旨给王瑾、张文,让他们加快《宗室管理制度》的起草,重点加入‘宗室非诏不得入宫’‘严禁与内廷私通’‘宗室子弟经科举入仕’三条——既给宗室留生路,也防他们干政。”他要通过制度,将宗室与帝权的分寸固定下来,避免日后再起纷争。

周显应道:“臣遵旨!臣这就去传旨。另外,大同卫的探子传来消息,旧党余孽已被全部抓获,徐靖的密信已呈给周铁,旧党案很快便能审结。”萧桓点头:“好!旧党肃清,宗室安分,朝局便能彻底安稳——谢渊那边,你也传句话,让他安心整顿边防,无需担心后方。”

周显离开后,殿侧的玄夜卫探子也上前复命,将方才记录的细节一一禀报:“陛下,萧栎在殿内时,共三次欲言又止,皆在提及‘复辟’‘成武’时;扶手时,他的指尖先收紧后放松,显紧张;饮茶时,盏底轻碰御案后立刻收力,显恭谨;告退时,余光扫您批阅奏疏,停留不足一息,显不敢多看。”探子的细致,确保了无任何细节遗漏。

萧桓听着,心中愈发确定萧栎的安分:“他这些年在宫外,倒是磨去了不少锐气。你下去吧,继续监控萧栎外邸的动向,若有异常,即刻禀报。”探子躬身退去,御殿内只剩萧桓一人,他拿起那盏凉透的雨前茶,一饮而尽——清苦的味道在口中散开,却让他更加清醒:帝王之道,既要顾念旧情,更要守住权柄,这分寸,半点不能错。

他走到窗边,望向宫道的方向,萧栎的马车早已消失在拐角。偏殿的海棠树在风中晃荡,残枝映在窗纸上,像一道浅淡的痕。萧桓想起父皇当年的话:“宗室是盾,也是刃,用得好护社稷,用不好伤根基。”如今想来,父皇的话果然没错——萧栎这面“盾”,只要安分,便能为大吴添一份稳固。

入夜后,萧栎的外邸书房仍亮着烛火。他召来府中管事,递过一份名单:“这是府中子弟与镇刑司旧吏有过往来的名单,你即刻去通知他们,从今往后,不得再与旧党余孽接触,若有违反,立刻逐出府中,永不得认祖归宗。”管事接过名单,躬身道:“郡王放心,属下这就去办。”

管事离开后,萧栎又拿起《大吴律?宗室篇》,仔细翻阅,重点看“宗室干政”的条款。他知道,萧桓即将颁布《宗室管理制度》,自己唯有提前约束子弟,才能在新制度下保住昌顺郡王的爵位,也保住府中所有人的安稳。

“父亲,”长子萧瑜进来,手中捧着一件新制的常服,“这是府里新做的,您常服的补丁太明显了,明日入宫觐见,怕是会被朝臣议论。”萧栎摇头,将常服推回去:“不必了,补丁便补丁,总比被人说‘宗室奢靡’好。明日我不去入宫了,你替我上表,称‘偶感风寒,不便觐见’——如今朝局敏感,少入宫,少惹麻烦。”他连入宫都尽量避免,怕与朝臣碰面,落人口实。

萧瑜明白父亲的苦心,点头道:“儿子遵旨。只是……谢大人近日整顿边防,我们要不要送些粮草过去,表表心意?”萧栎立刻摆手:“不可!粮草调度是户部的事,我们宗室送粮草,便是越权,会被玄夜卫盯上的。你记住,凡事按规矩来,不越雷池一步,才能安稳。”

次日清晨,萧桓收到萧栎的“风寒”奏疏,嘴角露出一丝了然的笑——萧栎的安分,正是他想要的。他召来王瑾、张文,二人呈上《宗室管理制度》草案,其中“非诏不得入宫”“严禁与内廷私通”“科举入仕”三条,与萧桓的要求完全一致。

“很好,”萧桓翻看草案,满意点头,“你们将草案发至各宗室邸宅,征求意见,十日之后,正式颁布。”王瑾躬身道:“陛下,臣已令礼部将草案誊抄多份,今日便可发往各邸宅。另外,谢大人派人送来边镇奏疏,称大同卫防务已稳固,瓦剌遣使求和,愿归还当年掳走的大吴百姓。”

萧桓接过奏疏,心中大安——旧党肃清,宗室安分,边防稳固,天德朝的朝局,终于彻底摆脱了复辟后的动荡。他看向殿外,偏殿的海棠树虽仍半枯,却已抽出几点新绿,像极了这渐显清明的朝局。

此时,周铁也送来旧党案的审结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