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金陵独对萧萧木,古渡频思浩浩江(4 / 5)
强装镇定:“多谢大人关心,只是偶感风寒,并无大碍。”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次听到镇刑司的名字,每一次看到陌生的面孔,他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
他不知道的是,那封密信在抵达京师后,确实被送到了周显手中。周显不敢怠慢,立刻呈给萧桓。萧桓看完密信,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对周显道:“传朕旨意,命秦飞立刻暗中核查宣府粮饷账目,务必找出石崇篡改的证据,切勿打草惊蛇。”周显躬身应道:“臣遵旨!”
一场新的较量,已在京师暗中展开,而远在南京的周德,还在焦灼地等待着消息。
秦飞接到萧桓的旨意后,立刻带着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以“核验边镇粮饷”为由,前往户部调阅宣府卫的账目。户部尚书刘焕虽与石崇交好,却不敢违抗玄夜卫的指令,只能不情愿地交出账目。
张启是文书勘验的老手,很快便发现了破绽:“秦大人,你看这笔德佑三年的粮饷拨款,账目上写着‘拨付宣府卫粮米一万石’,可对应的库房出库记录却是‘八千石’,且笔迹与其他账目略有不同,像是后补的!”秦飞接过账目,仔细查看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石崇果然动手了。”
他立刻命人将账目带回玄夜卫,同时派人暗中监视石崇、李嵩的动向。很快,密探便回报:“石崇昨夜密会李嵩,似在商议如何让宣府卫的将领作伪证,指证谢大人克扣粮饷。”秦飞不敢怠慢,立刻将情况禀报给萧桓。
萧桓听后,脸色沉了下来:“石崇真是胆大妄为!传旨,宣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即刻入京,朕要亲自问话!”内侍官领命而去。萧桓看向一旁的谢渊,语气带着歉意:“谢尚书,又让你受委屈了。”谢渊躬身道:“陛下明察,臣身正不怕影子斜,石崇的阴谋,终究会败露。”
与此同时,石崇得知秦飞在核查账目,心中暗道不好,便想让宣府卫的亲信将领提前作伪证,却没想到李默已被萧桓召入京。他气急败坏地对徐靖道:“李默是谢渊的人,定会坏我们的事!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徐靖也慌了神:“那……那我们要不要先收手?”石崇咬了咬牙:“事到如今,岂能收手?只要李默不松口,他们便无实证!”
李默抵达京师后,立刻入宫面圣。萧桓将篡改的账目放在他面前:“李将军,这笔粮饷拨款,你可认得?”李默仔细查看后,躬身道:“陛下,此乃伪造!德佑三年宣府卫确实收到粮米八千石,并非一万石,账目上的签字也不是臣的笔迹!”他还递上了当年的入库记录,上面有清晰的签字与印鉴。
铁证如山,石崇的阴谋彻底败露。萧桓怒拍御案:“石崇!徐靖!竟敢篡改账目,构陷忠良!传旨,将二人革职查办,押入诏狱,交由周铁彻查!”内侍官高声宣旨,侍卫们立刻前往石府与徐府,将二人捉拿归案。
石崇、徐靖被抓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周德正在处理江南漕运的公文。当南京兵部尚书告诉他“石崇、徐靖因篡改宣府粮饷账目,构陷谢渊,已被陛下革职下狱”时,周德手中的笔“啪”地掉在地上,久久说不出话来。
他既感到解气——石崇、徐靖这两个利用他的奸佞,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又感到震惊——他没想到自己的一封密信,竟真的起到了作用;更感到一丝茫然——石崇倒台了,他的仇报了,可自己被贬的结局,却无法改变。
南京兵部尚书见他神色异常,便问道:“周大人,你怎么了?”周德勉强笑了笑:“没什么,只是没想到石崇竟敢如此大胆。”尚书叹了口气:“石崇结党营私多年,早该伏法了。多亏了谢太保忠心耿耿,又有陛下圣明,才揭穿了他的阴谋。”
周德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自己当年的发难,想起谢渊的隐忍,想起档案库里的真相,终于明白: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而他自己,也终于为当年的过错,做了一点弥补。
当晚,周德独自来到南京城头,望着北方的夜空,心中的愤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他掏出怀中的邸报,上面记载着石崇、徐靖伏法的详细经过,还有萧桓“肃清党羽,整顿吏治”的旨意。他轻轻抚摸着邸报上“谢渊”的名字,心中默念:“谢尚书,当年是我错了,今日总算还你一个清白。”
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京师了,南京将是他余生的归宿。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终于对得起自己当年随萧桓北征时的赤诚。
石崇、徐靖伏法后,朝局逐渐清明。周德在南京兵部安心任职,不再关注京师的权力斗争,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江南的军务上。他整顿漕运防务,加强江南卫所的训练,还亲自前往松江府巡查,解决了当地卫所军器陈旧的问题。
南京兵部尚书对他愈发器重,多次在奏折中举荐他:“周德虽曾有过,然醒悟后勤勉任职,整顿江南军务颇有成效,堪为可用之材。”萧桓看到奏折后,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召回他,却也升了他的官,让他任南京兵部右侍郎。
接到升职的旨意时,周德正在巡查苏州卫。他望着江南的大好河山,心中满是释然。他知道,萧桓这是既肯定了他的功绩,又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