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玉盏初擎味自清,流年暗换鬓丝生(9 / 9)

加入书签

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坚定的脚步声,大家都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希望能为谢尚书,为这大吴的百姓,争取一丝希望。

皇城方向传来了厮杀声,可大家却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知道,这一战,不仅是谢尚书和石副提督的较量,更是百姓对贪官的反抗,是对太平盛世的期盼。只要谢尚书能赢,只要那些贪官能被除了,就算付出再多,也值得。

片尾

暮色再次漫过棋盘街的青石板,茶寮的灯笼被风吹得轻轻摇晃,却照不亮街头的沉寂。王老汉挑着空了的早点担子往家走,路过西市粮店时,见赵老板正偷偷往下调粮价牌,见了他便慌忙低下头——许是宫里的厮杀有了结果,许是秦飞大人的证据起了作用。

城墙根下,几个老人还坐在那里,只是不再叹气,而是望着皇城方向的炊烟,眼里有了微光。张桂芬从绸缎庄出来,手里攥着丈夫刚带回的消息:“石副提督造反被擒了,李嵩、刘焕都被抓了,谢尚书没事!”她快步走着,想把这消息告诉每一个人,路过报国寺时,见香火更旺了,不少人捧着香出来,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

只有街角的铁匠铺还亮着灯,王铁匠正抡着大锤,炉火映得他满脸通红。儿子的信刚送到,上面写着:“爹,鸟铳发下来了,冬衣也到了,谢尚书来看我们了!”火星溅在地上,像一颗颗散落的星,照亮了这刚刚从动荡中安定下来的京城。

夜风卷着寒意掠过街巷,却吹不散空气中的暖意。百姓们又开始出来走动,夜市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议论声里没了焦虑,多了期盼。陈老汉的馄饨摊前又排起了队,他一边舀馄饨一边笑道:“我说谢尚书准能赢吧!以后啊,再也不用囤粮了!”大家都笑了,笑声顺着夜风飘得很远,飘向皇城深处,飘向那盏还亮着的兵部衙署的烛火。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然其向背,不系于帝王之威,而系于吏治之廉。”京城这场因复辟而起的舆情风波,终以石崇伏诛、贪官落网画上句点,而百姓的反应,早已为这结局写下注脚:当李嵩扣鸟铳、刘焕涨粮价时,街头是“囤粮避祸”的恐慌;当谢渊递疏文、秦飞查罪证时,寺庙是“祈愿平安”的虔诚;当石崇造反之乱起时,城墙根下是“请愿伸冤”的坚定。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大吴官制积弊与民心期盼的激烈碰撞。镇刑司的特务网络、六部的官官相护,是悬在百姓头顶的阴霾;而谢渊的“社稷为重”、秦飞的“执法如山”、周铁的“刚正不阿”,则是穿透阴霾的光。百姓口中的“谢尚书”,早已超越了个人称谓,成为“吏治清明”的象征——他们盼的不是某个帝王复位,而是能让他们“种粮有田、纳税有准、遇事有依”的太平根基。

历史的细节往往藏在市井的低语中:早市蒸笼里的白面香,是对德佑旧恩的追忆;茶寮醒木下的沉默,是对官官相护的无奈;城墙根下的脚步声,是对正义的坚守。这些看似细碎的反应,共同构成了“民心”的重量——它让萧桓看清了“权柄源于民心”,让谢渊坚定了“反腐必肃”,更让后世读懂了“国之根本,在民不在官”。

当京城的夜市重归热闹,当粮价牌回归平实,这场舆情风波便成了大吴中兴的起点。正如谢渊日后对王直所言:“百姓的议论,是最好的谏疏;民心的向背,是最准的律法。”而那些街头巷尾的故事,那些夹杂着叹息与期盼的议论,终将与《大吴通鉴》的文字一起,诉说着“民心即天意”的永恒真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