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只留那,寒雪穿堂,笑骂这,一朝权乱众官残!(4 / 4)

加入书签

了摇头——此刻争辩,不过是徒增伤亡。周铁闭了闭眼,终究没有再说话,却依旧挺直脊背,没有下跪。

殿外的风雪似乎小了些,一缕微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萧桓的锦袍上,明黄的料子泛着暖光,却照不进他眼底那片七年磨成的寒潭。龙椅归主,朝堂鼎沸,跪拜的身影与直立的孤臣,在烛火下形成刺目的对比,像一幅割裂的画。

“诸卿平身。”萧桓抬手虚扶,声音里听不出喜怒。群臣应声起身,低着头,谁也不敢与他对视,殿内的气氛比刚才更压抑,连呼吸都似要放轻。

石崇刚要上前,请萧桓在复位诏上盖玺,殿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像踩着风火,“噔噔”地撞进殿内。玄夜卫北司的暗探跌跌撞撞闯进来,头发上沾着雪,袍角磨破了边,声音带着惊慌的颤:“陛下!谢……谢渊大人率边军入城了!已到午门,说……说要面圣陈事!”

萧桓的眼神骤然锐利,像陡然出鞘的剑,扫过殿内的逆党。石崇攥刀的手猛地收紧,指节泛白,刀刃“哐当”撞在甲胄上;刘焕的腿一软,若不是身旁的王瑾扶了一把,差点瘫倒;周铁、张毅的眼中却倏地闪过一丝光亮,紧绷的脊背微微松了些。

风雪再次吹开殿门,“哐当”一声撞在墙垣上,烛火剧烈摇晃,光影在殿内疯跑。龙椅上的萧桓隐在明暗交错的光里,眼神难辨;殿中的石崇、刘焕脸色惨白,慌作一团;周铁、张毅立得更直,等着变局;沉默的群臣缩在一旁,等着看最终的走向。

一场关乎大吴命运的终极博弈,才刚刚拉开真正的序幕。

片尾

李嵩的溃乱、刘焕的惶惑,显“附逆者终为私惧”;石崇的嚣张、徐靖的胁迫,露“逆党以暴制人”的本质;王彦的泣拜、周铁的硬骨,藏“忠良未灭”的微光;萧桓的冷戾、权衡,显“帝王心术”的冷酷,他借逆党立威,却又需借忠良稳局,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跪拜的浪潮下,是投机者的自保;直立的孤臣前,是守节者的隐忍;逆党的刀光中,是私弊的堆砌;边军的脚步声里,是平乱的希望。李嵩嫁祸的盘算、刘焕藏私的惶恐、石崇灭口的野心、周铁守规的无奈,交织成朝堂最阴暗的图景,而谢渊的到来,恰是刺破这片阴暗的第一道光。

下集之中,且看谢渊如何持证据与边军对峙逆党,萧桓如何在“清逆”与“保权”间抉择,周铁、张毅如何呼应忠良,石崇、刘焕如何作困兽之斗——奉天殿的龙椅虽暖,却仍未稳,大吴的命运,终究要在公心与私念、刀光与证据的碰撞中,决出最终的走向。

卷尾语

殿心鬼蜮之局,非“皇权归位”的盛典,乃“人心试炼”的炼狱——萧桓以暴力闯殿,用“赏罚”逼群臣站队,显“权劫之下,无真忠”;逆党以刀光胁众,用“诏狱”压百官跪拜,露“私权之上,无法纪”;群臣以私念择路,或跪或立,或哭或惧,皆为“保身”而非“保国”,恰显“乱世朝堂,多投机”。

此案之核心,在“龙椅易得,民心难赢”——萧桓虽坐上龙椅,却靠的是逆党胁迫、群臣投机,而非“民心归向”;逆党虽暂得势,却因私弊缠身、内斗暗生,难成气候;忠良虽暂弱,却因持节不跪、公心在怀,终能凝聚人心。谢渊率边军入城,非为“夺位”,乃为“清逆”,其手中的证据册,是“法理”对“暴力”的反击;其身后的边军,是“民心”对“私权”的支撑。

《大吴通鉴》评曰:“殿乱之日,群臣百态,乃世风之镜:附逆者见利忘义,守节者见义忘身,夺权者见权忘民。然终是公心压私念,法理胜暴力,此大吴三百年基业未倾之由也。”殿心鬼蜮之局,虽以谢渊入城暂悬,却已注定“逆党必败,忠良必彰”的结局。待证据昭雪,边军靖乱,大吴江山终将重归“法纪”与“民心”之途,而非“暴力”与“私权”之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