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唯有龙旌前引路,不知前路是坦途(3 / 5)
而诛之!”
他说着,刻意瞥了眼徐靖,见徐靖点头附和,又道:“复位后,镇刑司的兄弟升一级,诏狱的死囚免罪,京营的兵卒赏银五两!谁要是敢怯战,别怪我不客气!”重赏之下,众人的神色果然缓和了些,脚步也加快了,可眉宇间的疑虑仍未散去——谢渊的“不动”,像一根刺,扎在每个人心里。
徐靖在旁补充:“石大人说得对!谢渊老了,咳得连马都骑不上,怎么跟咱们斗?咱们速去文华殿,别让李嵩、刘焕抢了先!”他这话戳中了众人的痛处——谁都想抢首功,没人想在这疑云里耗着。
张启从后门溜进兵部衙署,身上沾着雪,气息急促:“谢大人,秦飞大人说他有周显的私章,可伪制调令,若需暗探,随时能调!杨侍郎那边也回信了,边军已备好,只等您的令。”
谢渊抬起头,眼底闪过一丝锐光:“伪制调令不必急,先让秦飞稳住北司旧部。告诉杨武,若萧桓入宫后善待成武帝,便按兵不动;若他敢加害成武帝,便立刻入城,以‘护驾’之名控制京营。”他要的不是流血政变,是“兵不血刃”地稳住朝局,保住成武帝的性命,也保住京城的安宁。
张启点头:“大人放心,我这就去传信。”谢渊望着张启的背影,拿起案上的尚方剑——那是成武帝亲赐的,剑鞘上刻着“忠君护稷”,他轻轻抚摸着,心里默念:陛下,臣能做的,只有这些了,望您能体谅臣的苦衷。
文华殿前,李嵩(正二品吏部尚书)率五十余名官员跪在地上,袍角沾着雪,却没人敢拂。他手里捧着“附议官员名单”,上面的签字密密麻麻,连礼部尚书王瑾(正二品)都在列——王瑾丢了永熙帝的祭器,怕被清算,只能附逆。
“李大人,石崇大人的队伍来了!”吏部侍郎张文(正三品)低声道,眼神里满是急切。李嵩点头,整了整衣袍,准备带头喊“陛下万岁”——他要在萧桓面前留下“忠心”的印象,保住吏部尚书的位置,最好能再升一级。
官员们也纷纷抬头,望着远处走来的队伍,神色各异:有的兴奋,盼着升秩赏银;有的惶恐,怕谢渊日后清算;有的麻木,只想着随大流保命。文华殿前的雪地上,跪着的百官像一群木偶,没了半分“社稷支柱”的体面。
萧桓走到文华殿前,见百官跪迎,脚步未停,径直往殿内走。石崇和徐靖想跟进去,却被萧桓抬手拦住:“石大人,徐大人,你们率部守在殿外,以防不测。”他刻意把两人挡在殿外,既是防着他们在殿内争功,也是想单独与百官对话,确立自己的主导权。
石崇和徐靖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不满,却只能躬身应“是”——萧桓毕竟是“陛下”,他们还没胆子公然违逆。萧桓走进殿内,坐在龙椅上(那是临时搬来的,成武帝的龙椅还在太和殿),望着殿下跪着的百官,声音沉稳:“诸卿平身。朕幽禁七载,今日复位,全赖天意民心,更赖诸卿相助。”
百官起身,齐声高呼“陛下万岁”,李嵩趁机上前:“陛下,臣已拟好复位诏,只需您盖印,便可颁行天下!”萧桓接过诏纸,扫了一眼,见上面写着“封石崇为内阁首辅、徐靖为理刑院提督、刘焕为理藩院提督”,眼底闪过一丝冷光——这些逆党,倒是先替自己分好赃了。
石崇站在殿外,望着徐靖,语气带着嘲讽:“徐大人,陛下让咱们守殿外,怕是信不过咱们吧?”徐靖冷笑:“石大人多虑了,陛下是怕有埋伏,让咱们护驾。只是……复位诏上,怕是没有咱们的位置吧?”他怕李嵩在殿内抢了功劳,更怕萧桓忘了承诺。
“放心,”石崇摸了摸腰间的短刀,“咱们手里有兵,有逆党证据(指百官附议的名单),萧桓不敢亏待咱们。倒是徐大人,诏狱的死囚杀了不少无辜,要是被谢渊翻出来,怕是……”他刻意提徐靖的黑料,想拿捏对方。
徐靖脸色一变,反唇相讥:“石大人也别得意,石迁构陷忠良的旧账,谢渊还没算呢!若咱们失势,谁也跑不了。”两人互相揭短,忘了守在殿外的职责,逆党内部的裂痕,在权力的诱惑下,愈发明显。
谢渊站在窗前,望着文华殿的方向,灯火通明,想来萧桓已与百官见面。老吏递来一碗热药:“大人,喝药吧,您咳了一天了。”谢渊接过,一饮而尽,苦涩的药味在嘴里蔓延,却比不上心里的痛——成武帝还在御书房,生死未卜,他却只能在这里等着。
“成武帝那边,有消息吗?”谢渊问。老吏摇头:“周显的人守在御书房外,咱们的人进不去。听说成武帝咳得很厉害,怕是……”谢渊闭上眼,两行泪从眼角流下——他对不起成武的托孤,可他若贸然行动,只会让成武帝死得更快。
他睁开眼,擦干泪,拿起案上的“边军调令”,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再等一个时辰。若萧桓善待成武帝,便按兵不动;若他敢加害,便让杨武立刻入城。”他知道,这一个时辰,是成武帝的生死线,也是京城的安危线。
萧桓的指尖在复位诏的宣纸上轻轻划过,墨迹未干的“封石崇为内阁首辅、徐靖为理藩院提督”字样,被他的指甲压出一道浅痕。他没有立刻接李嵩递来的玉玺,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