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唯有枢臣怀社稷,边筹案上忘纷奢(4 / 4)
等粮,不能因逆党乱了京师秩序。”三人的手在烛火下交握,掌心的温度传递着“公心护稷”的决心,廊外的风虽凉,却吹不散他们守护社稷的坚定。
深夜的镇刑司后院,石崇、张文、刘焕、刘景偷偷聚在密室,烛火被风吹得摇曳,映得四人的脸格外狰狞。石崇拿着《举事最终计划》,声音带着一丝亢奋:“明日辰时:赵大人擒谢渊至南宫西院,徐靖带死囚开正阳门暗门,林文奏请祭陵引玄夜卫南司离京,刘焕拦粮车,刘景拖延查案,李默总兵带宣府兵入卫——只要谢渊被擒,京营必乱,萧桓复位便成定局!”
张文点头,却仍怕:“石大人,玄夜卫近日查得紧,若咱们的人被擒,怎么办?”
“怕什么?”石崇冷笑,“谢渊的亲眷在咱们手里,他若敢动咱们,便杀了他的亲眷!再说,李默的宣府兵明日午时便到,京营兵见宣府兵来,定会倒戈!”他沉浸在“独掌大权”的幻梦里,却没察觉,密室的梁上,玄夜卫暗探正握着纸笔,将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录在案上;更没察觉,他们的每一步计划,都早已在谢渊与秦飞的掌控中,所谓的“复辟”,不过是一场注定失败的疯狂。
片尾
朝局波澜的深夜,京师的暗网已悄然收紧:玄夜卫的暗探在酒肆、南宫西院、正阳门暗门、粮库埋伏,只待明日辰时收网;京营的兵卒在九门加强布防,眼神坚定地守着城门;刑部的吏员在衙署待命,手里握着“擒逆令”;而旧党们仍在密室做着“复辟”的幻梦,他们的私谋,早已被“公心护稷”的力量包围,只差最后一刻的收网。
兵部衙署的烛火亮至东方泛白,谢渊仍在案前核对着《边军粮饷最终押运册》,杨武、陈忠已在门外等候,准备去押运粮车;秦飞、周铁也已出发,去统筹玄夜卫与刑部的力量。晨朝的钟声即将敲响,逆党的最后时刻也已来临,京师的街巷虽静,却藏着“公胜私败”的必然——私谋虽能借谶语裂朝局,却难敌公心护纲的坚定;逆党虽能借官官相护串联,却难敌律法裁奸的威严。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兵部衙署的窗纸上,谢渊拿起尚方剑,起身往外走,紫袍在晨光中泛着公心的光芒。他知道,明日辰时,不仅是擒逆的日子,更是守护大吴社稷安稳的日子;不仅是结束朝局波澜的日子,更是让边军安心、百姓安居的日子。
卷尾语
朝局起波澜案,非“臣心浮动”之浅事,乃“私谋与公纲、野心与担当”之深刻较量——石崇辈以谶语裂朝局,借官官相护串联,以亲眷胁迫、兵戈威慑,显私念之炽、权力欲之狂;谢渊以公心统全局,联拥成武派、借玄夜卫之力,以律法为绳、京营为盾,显忠勤之笃、护稷之坚;中立派虽避事,却未助逆,显官场之复杂;旧党爪牙虽狂,却难掩怯懦,显私谋之脆。
此案之诫,在“公心聚则社稷安,私念炽则朝局乱”——逆党虽能借谶语惑众、借把柄胁迫,却难掩内部之猜忌(张文之怕、刘焕之惧、刘景之慌);虽能以“复辟”之名掩夺权之实,却难敌谢渊之统筹、秦飞之暗侦、周铁之刚直;谢渊虽初时因边事未暇细察,却能迅速整合力量,以“稳边事、肃朝局”为纲,终成“擒逆护稷”之功。
政事堂的廊庑、镇刑司的密室、兵部的尚方剑、玄夜卫的暗探,皆为“公胜私败”之注脚——旧党的串联终成空,逆党的幻梦终破灭,谢渊的公心终护稷,秦飞的暗侦终收网。此案之后,成武朝旧党余孽尽除,朝局复归清明,边军粮饷得继,此亦“直臣守纲、律法护稷”之典范,为后世治“党争乱政”立镜鉴:为官者,当以公心克私欲,以律法束言行,以担当护社稷,方为大吴之幸、百姓之福。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成武中期,逆党借谶语乱朝局,渊以边事为重,后统筹玄夜卫、刑部,一举擒逆,安社稷、稳民心。时人赞曰:‘枢臣之公,可撼山岳,可定乾坤。’”诚哉斯言!朝局起波澜案,谢渊以“静”制“动”,以“公”破“私”,终让大吴江山免于逆乱,此非个人之能,乃“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念”之公心所致,此亦大吴得以延续之根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