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查得银证传示众,迫其复市免民殃(2 / 4)
空。监察旗随船配文勘官,士绅与米商再难掺假,此乃以退为进,非软弱也。”萧栎点头:“卿考虑周全,准卿所奏!若米商仍罢市,便命玄夜卫严查幕后,不可姑息。”
谢渊领旨出宫,刚至兵部衙署,便闻亲兵来报:“江南米商已于今日辰时罢市,苏州、松江各米铺皆关门,百姓购米无门,已有民怨。”谢渊心中一沉,取过密报细看,见“米商首领某已囤米万石,拟抬价三成”,指尖捏紧密报,指节泛白——士绅与米商,竟拿百姓的饥肠作筹码,逼朝廷让步。
谢渊即刻召来玄夜卫指挥使:“你带二十名校尉,星夜赴江南,查士绅与米商勾结的实证——重点查吴郡堂的银钱往来,若能抓到士绅赠米商银锭的现行,一并带回。”指挥使躬身领命:“大人放心,属下定在三日内查得实证,不让米商借罢市害民。”
与此同时,谢渊拟《告江南百姓书》,写道:“士绅请愿,朝廷已允三成免役,足显优渥;米商罢市囤粮,乃私怨作祟,与民生无关。朝廷已派玄夜卫查幕后,三日内必令米商复市,凡囤粮抬价者,按《大吴律?食货律》治罪,抄没囤粮,平价售与百姓。”写罢,命人快马送江南各府,贴于市集、码头,安百姓之心。
次日午时,户部郎中再来,面带忧色:“大人,江南巡抚奏报,苏州百姓已开始抢购余粮,米价已涨一成,若再拖,恐生民变。不如暂撤监察之令,先让米商复市?”谢渊冷笑:“撤了监察令,米商与士绅再掺沙掺次米,边军怎么办?百姓今日买高价米,明日吃劣质粮,这是治标还是治本?你若再为士绅说情,便按‘勾结私弊’论罪!”郎中被斥得脸色惨白,再不敢多言,躬身退去。
三日后,玄夜卫指挥使传回捷报:“已查得士绅某赠米商首领银万两,存于苏州恒昌票号,票根已缴获;还查获士绅与米商的密信,写着‘罢市三日,若朝廷不撤监察令,便再囤粮十日’。米商首领已被控制,供词已录。”谢渊将实证汇总,即刻命人送江南巡抚,令其“传示各米商,限明日辰时前复市,否则抄没囤粮,严惩不贷”。
江南巡抚接到实证,即刻召集米商公会,将银票、密信、供词一一展示。米商见实证确凿,又闻朝廷要抄没囤粮,皆慌了神,米商首领颤声道:“愿遵朝廷之令,明日复市,绝不囤粮抬价。”次日辰时,江南各米铺如期开门,米价回落至原价,百姓排队购米,市集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玄夜卫指挥使还带回一则消息:“士绅某见米商复市,便想派人破坏监察旗,被暗探当场抓获,现已押解回京。”谢渊命人将其送入理刑院,按“阻挠漕运”论罪,流放两千里——他要让士绅知道,妥协是有限度的,触碰监察底线,绝无好下场。
监察旗很快在江南漕船推行,每艘漕船桅杆上都插着“玄夜卫监察”的朱砂旗,文勘官身着玄色劲装,手持密度秤,逐舱验米。苏州漕船首航时,文勘官查出某米商掺次米三成,当即按律罚银千两,次米全部折价变卖,好米补足差额——这是监察旗推行后的首例舞弊案,处置结果传示江南,再无米商敢轻易掺假。
士绅的三成免役额也逐步落实,玄夜卫逐一核验士绅田亩,凡匿田者,一律取消免役资格。松江士绅某匿田百亩,被查出后,不仅失去免役权,还需补缴三年粮税,消息传开,士绅皆不敢再匿田,按实申报。
谢渊将推行成效奏报萧栎,萧栎笑道:“谢卿,你以三成免役安士绅,以监察旗护漕运,柔刚并济,实乃良策!江南漕运,再无大弊。”谢渊躬身道:“陛下,此非臣一人之功,乃元兴朝旧例之鉴、玄夜卫实证之威、百姓监督之力。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月余后,江南巡抚送来《监察旗推行月报》:“漕船核验米质合格率达九成八,次米占比不足一成,含沙量不足百分之一;士绅免役申报无一人匿田,漕粮解京量较上月增五万石。”边军副总兵也送来捷报:“收到江南好米十万石,士卒食后士气大振,冬防操练无一人因米致疾。”
谢渊将月报与捷报呈给萧栎,萧栎召集群臣,在乾清宫设宴,席间对谢渊道:“今日之宴,为漕运安稳,为民生安乐,谢卿当居首功!”谢渊起身举杯,朗声道:“臣之功,乃陛下明断、三方协力、百姓支持之功!愿我大吴漕运永守清明,边军永无饥腹,苍生永享安乐!”众臣齐声附和,酒杯碰撞的声响在乾清宫内回荡,像一曲守护江山的赞歌。
为防免役与监察之策生变,谢渊拟《江南漕运免役监察制》,奏请萧栎载入《大吴会典》:“士绅免役额固定为三成,凭玄夜卫核验田亩为准,匿田者取消资格;漕船每船必插监察旗,文勘官随船验米,遇舞弊即时处置;米商罢市囤粮者,抄没囤粮,严惩首恶。”萧栎准奏:“此制甚妥,永为定制,后世不得擅改。”
谢渊又命人将监察旗图样、《免役监察制》副本,与元兴朝免役档、边军感谢信一并供奉于团营忠勇祠,旁立石碑,刻“柔以安众,刚以护纲,漕运清明,社稷安康”十六字,以纪此事,警示后人。
,户部奏报:“江南漕粮全年解京七十万石,米质达上白米者占九成,损耗降至九成五,创元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