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直臣闻警起寒宵,玄夜探微查祸苗(4 / 5)
。”谢渊躬身道:“陛下信任,臣方能放手查案。祖训虽受损,却能借此肃清旧党余孽,完善太庙制度,也是不幸中之幸。”他顿了顿,又道:“臣请陛下下旨,今后太庙署防虫、晾晒,需玄夜卫哨探在场监督,礼部需每月向御史台呈复核报告,三方制衡,避免再出疏漏。”
萧栎点头:“准奏。另外,命工部造新的锦盒,用防虫木料,确保祖训不再受损。传朕旨意,赵安勾结旧党、谋乱国本,斩立决;李三及同党,即刻捉拿,从严处置;礼部需通传全国,说明祖训虫蛀是人为构陷,已严惩凶手,安定民心。”内侍高声传旨,声音穿透夜色,传到太庙外,林文听着,心中松了口气——总算守住了底线,未沦为旧党工具。
修复匠人完成修补,祖训上的“嫡”“长”二字虽仍有痕迹,却已清晰可辨。萧栎亲手将祖训放回锦盒,置于神案,对着太祖像躬身行礼:“太祖陛下,孙儿已严惩凶手,修复祖训,定当守护嫡长,固我大吴国本,不负您的遗愿。”谢渊立于一旁,望着萧栎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帝王的坚守,是国本稳固的根基,而他,需做这根基的守护者,不让旧党有任何可乘之机。
走出太祖殿,夜色渐淡,东方泛起鱼肚白。秦飞传来消息:“大人,李三已被拿下,从其家中搜出与鲁王旧党联络的密信,还有伪造的‘祖训受损,太子当易’的流言稿,准备明日在市井散布。”谢渊点头:“即刻将李三打入诏狱署,彻查所有同党,一个都别漏。”秦飞领命而去,谢渊望着渐亮的天色,知道这场因祖训虫蛀而起的危机,总算暂时平息,但旧党余孽未清,他仍不能松懈。
谢渊返回兵部衙署,杨武已在案前等候,手里捧着《太庙制度修订草案》:“大人,按您的意思,草案中加入‘玄夜卫监督、御史台复核’的条款,您看是否妥当?”谢渊接过草案,翻看时,指尖划过“三方制衡”的字句,满意点头:“妥当。另外,加入‘太庙署吏任免需御史台核查’,避免旧党成员混入。”杨武应声修改,谢渊又道:“你即刻将草案呈给内阁陈敬首辅,让他奏请陛下,早日推行,完善制度。”
此时,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急报:“边军听闻太庙祖训之事,恐朝堂动荡,士气稍有不稳。”谢渊立刻提笔写回信:“告知边军将士,祖训虫蛀是旧党构陷,凶手已严惩,太子地位稳固,朝廷绝不会因小事动摇,让他们安心戍边,勿信流言。”写完信,他命亲兵快马送去,心中清楚:边军安稳,京师才能安稳,旧党最想看到的就是军政动荡,他绝不能让其得逞。
谢渊前往御史台,命属官弹劾礼部监管太庙失职的官员(除林文外,还有三名署吏未履行复核职责)。属官躬身道:“大人,弹劾需有实据,目前已收集到三人的失职记录,是否即刻上奏?”谢渊点头:“即刻上奏。既要严惩谋逆者,也要肃清朝廷吏治,让百官知道,监管失职,虽无谋逆之心,亦要担责。”属官领命而去,谢渊坐在御史台衙署,翻看赵安的供词,见其供出还有两名礼部主事参与私扣药材,立刻命人去查——旧党余孽,需连根拔起。
此时,萧栎的旨意传到:“谢渊查案有功,加赐‘太子少师’衔,兼管太庙卫戍,钦此。”谢渊躬身接旨,心中明白:这不仅是赏赐,更是重托——让他兼管太庙卫戍,是为了让祖训不再受损,让国本不再动摇。他攥紧圣旨,目光望向窗外,团营的操练声隐约传来,“杀!杀!杀!”的声浪裹着晨光,像一道希望的光,照亮了大吴的未来。
谢渊前往团营校场,士卒们正在练“三层御敌阵”,岳谦策马迎上:“大人,边军急报已收到,士气已稳,瓦剌那边也没动静。”谢渊笑着点头:“好!旧党想借祖训生事,动摇军心,我们偏要让军政更稳,让边军更勇!今日加练‘新弩雪地射击’,为冬季戍边做准备。”士卒们齐声应和,声浪震得校场的铜铃微微颤动。
他走到校场边缘,望着南宫方向的“军威槐”,枝叶在晨光里舒展,像在守护这份安稳。想起太庙中修复的祖训,想起萧栎怅然的神色,想起旧党的阴谋,谢渊心中愈发坚定:他守护的不仅是祖训,不仅是太子,更是大吴的江山,是边军士卒的性命,是百姓的安稳。只要他还在,就绝不会让旧党得逞,绝不会让强军之路中断,绝不会让大吴的根基动摇。
片尾
赵安、李三案审结:二人勾结旧党、谋乱国本、意图动摇太子地位,判斩立决;参与私扣药材的礼部主事及同党,或贬或流,彻底肃清;林文因戴罪立功,罚俸半年后复职,更加勤勉地监管太庙。
《太庙制度修订案》推行,规定“太庙署防虫需礼部、玄夜卫、御史台三方监督,署吏任免需御史台核查”,从制度上杜绝了旧党借太庙生事的可能。工部造好新的防虫锦盒,《皇吴祖训》被重新供奉于太祖殿,萧栎亲自主持祭祀,宣告“祖训稳固,国本无忧”,流言彻底平息。
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捷报:边军士气大振,瓦剌因大吴国本稳固、军政严明,不敢再犯边境,还遣使送来马匹,愿与大吴通好。消息传回京师,百姓欢呼雀跃,皆颂谢渊“查案护祖训,铁腕固国本”的功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