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忠臣持铁律,锋芒触权纲(4 / 4)
温热的布贴在脸上,驱散了些许倦意。他擦脸的动作很慢,指尖在脸颊上摩挲着,像是在整理思绪:“知道了。”声音里还带着刚醒的沙哑,却多了几分坚定,“早朝时,先议边防之事,李嵩、王瑾若要提弹劾,让他们稍后再说——江山要紧,旁的事,先往后放放。”
李德全躬身应道:“奴才遵旨。”说着,便上前帮萧栎更衣,明黄的龙袍披在身上,沉甸甸的,像极了这江山的重量。
走出寝宫时,东方的晨光已染亮了半边天,淡淡的橙红色,把宫墙的青砖照得格外庄严。萧栎停下脚步,望向远处兵部衙署的方向——那里的灯火该还亮着,谢渊该还在和将领们核对调兵的细节。他心里清楚,今日早朝,不是简单的议事,而是一场平衡:既要把信任给谢渊,支持他的边防部署,让他知道,朝廷倚重他;也要给李嵩、王瑾一个态度,让勋贵们明白,江山为重,私怨次之,别再想着借弹劾搅局。
他迈开步子,朝早朝的大殿走去,青石板上的脚步声很稳,一步接着一步。萧栎忽然想起昨夜那局残棋,想起那枚悬而未落的棋子——今日早朝,他终要落下这枚棋了。只是他知道,帝王之路,从来都没有“轻松”二字,每一步棋,都要在“忠”与“权”、“利”与“弊”之间,反复权衡,小心翼翼,才能走得稳,才能守住这大吴的江山,守住这万里的黎民。
卷尾语
御花园帝心案,以未时萧栎弈棋始,以卯时早朝筹备终,短短十余时辰,浓缩了封建帝王“用才与防才”的极致矛盾。萧栎之“棋子未落”,非疑谢渊之忠,实惧其“锋芒”引动朝局震荡——一边是勋贵“权逾旧制”的弹劾,暗伏“清君侧”的风险;一边是边防“瓦剌犯境”的危机,需倚谢渊之能守御;更有“军权与监察权集于一身”的皇权警惕,三者交织,构成帝王难以破解的困局。此态暗合明代景泰帝对于谦的复杂心态:既需其守京师,又忌其“深得军心”,终在“用”与“防”之间摇摆,为后世“功高震主”的悲剧埋下伏笔。
从权力博弈维度观之,萧栎的犹豫实为“皇权平衡”的必然选择:暂压弹劾折,是为“用谢渊防边”;拟收监察权,是为“防其权重”;密令玄夜卫盯梢勋贵,是为“防乱局”。每一步皆非随心所欲,而是在“勋贵、忠臣、皇权”三角关系中寻求支点——这既是封建朝堂的权力常态,也是帝王孤家寡人的宿命。谢渊之“锋芒”,虽为整弊所需,却未察“帝王权术”的微妙,终在无形中将自己置于“忠而见疑”的境地。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成武二十一年,瓦剌将犯边,帝于御花园弈棋,谓德全曰‘谢渊虽忠,锋芒太露’,棋子悬而未落。后终用其督边,暂寝弹劾之议。”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忠臣难全”的真理:忠君者易,守忠而不触权纲难;帝王用才易,用才而不防才难。御花园的那局残棋,终未下完,恰如萧栎与谢渊的“君臣相得”,虽有一时之合,却难抵权力博弈的暗流与帝王心术的深不可测。
紫藤架下的棋坪早已蒙尘,可那枚悬而未落的棋子,却成了大吴朝堂权力博弈的永恒象征——它映着谢渊的“忠勇锋芒”,也映着萧栎的“权衡之难”,更映着封建王朝“用才而毁才”的悲情轮回。这段“帝心难测”的往事,终将以“边防暂稳,权争未休”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君臣留下“如何在忠与权、利与义之间寻得平衡”的永恒镜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