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孤臣静察寻根脉,铁证终教邪说平(5 / 6)
中正在核查凭证的玄夜卫校尉,“你看那校尉,昨日查获一名无凭证的瓦剌人,查实是瓦剌探马,若他稍有懈怠,边境便可能再起战火。”
萧烨若有所思:“太师,那如何才能让官员士卒都恪守职责?”
“需靠‘考核’与‘严惩’并行。”谢渊道,“《官员考核条例》中明确规定,边卫官员若玩忽职守,降职两级;士卒若擅离职守,杖责三十;玄夜卫校尉若徇私舞弊,革职下狱。赏罚分明,方能让人不敢懈怠。”
萧烨躬身行礼:“儿臣受教了。今后定以太师为榜样,不仅要制定好制度,更要督促百官执行,坚守公道,善待百姓。”
返回京师后,谢渊因连日奔波,旧疾复发,咳嗽不止。萧栎得知后,命太医院院判每日辰时亲送“人参枸杞汤”至谢府,又特批:“谢卿可在府中处理政务,重大事宜入宫请示即可,不必每日上朝。”
谢府书房内,奏疏按“边防”“勋贵核查”“民生”三类堆叠在案上,谢渊坐在案前,裹着厚厚的棉袍批阅奏疏。管家轻步走入,端着温好的汤药:“大人,该喝药了。院判说您需按时服药,不可再劳心费神。”
谢渊头也未抬,摆摆手:“先放在一旁,我批完这几份勋贵庄田的核查奏疏再说。”案上是应天府、苏州府送来的《勋贵庄田核查年报》,他逐页翻看,忽然皱起眉头——应天府上报的“英国公旧部张世贵庄田册”中,田产数目比去年减少两千亩,且过户记录模糊不清。
他立刻命人召秦飞入府,将册籍递给他:“张世贵是前英国公张峦的亲信,定是暗中转移财产,逃避核查。你即刻带玄夜卫校尉前往应天府,查封张世贵的钱庄与田契库房,传应天府知府带原始册籍对质。”
秦飞领命而去,管家再次劝道:“大人,您还是先喝药吧,身子要紧。”
谢渊这才接过汤药,一饮而尽,苦笑道:“这些勋贵若不约束,恐再生贪腐,我怎能安心养病?”
三日后,秦飞返回京师,向谢渊禀报:“大人,查实张世贵将两千亩田产过户到其远房亲戚名下,又将白银三万两存入外地钱庄,意图逃避核查。应天府知府知情不报,已被属下一并拿下。”他呈上查获的田契、钱庄凭证及知府的供词。
谢渊看过证据,当即入宫奏报萧栎。萧栎震怒:“张世贵竟敢顶风作案,应天府知府包庇纵容,着实可恶!传旨:张世贵革去功名,没收全部财产;应天府知府降为庶民,永不录用!”
待谢渊退下,萧栎看着他消瘦的背影,对身边的内侍道:“谢卿年逾七旬,还这般操劳,朕实在不忍。传旨,命皇太子萧烨每日前往谢府,协助处理勋贵核查事宜,为谢卿分担。”
次日清晨,萧烨便来到谢府,恭敬地行了拜师礼:“太师,父皇命儿臣前来协助您,还请您悉心教导。”
谢渊笑着扶起他:“殿下聪慧勤勉,老夫定倾囊相授。今日便先教你如何核查勋贵庄田——查勋贵,需验‘三证’:一是官府登记的田契,二是历年纳税记录,三是佃户的证词,三者相符,方可认定无弊;若有不符,需追查田产去向、银两流动,不可放过丝毫疑点。”他取出张世贵的册籍,“你看这过户记录,字迹潦草,印章模糊,明显是伪造的,再结合佃户证词,便知他转移了田产。”
萧烨仔细翻看册籍,点头道:“太师,儿臣明白了。那今日便由儿臣核查苏州府的勋贵册籍,若有疑问,再向您请教。”
谢渊颔首同意。萧烨坐在案前,逐页核查册籍,遇到模糊不清之处,便标记出来,不时向谢渊请教。午后,他拿着册籍道:“太师,苏州府的‘定国公旧部李达庄田册’中,纳税记录比田契上的田产数目少了五百亩,这是否有问题?”
谢渊接过册籍,翻看后道:“有问题。你命人传苏州府知府,带李达的田契原件与佃户名册来京,一查便知。”他欣慰地看着萧烨,“殿下初次核查便如此细心,将来定能担起重任。”
此后一月,萧烨每日都到谢府协助处理政务,从核查勋贵庄田到批阅边防奏疏,从制定民生政策到审理贪腐案件,谢渊都耐心指导。一次,萧烨处理“大同卫士卒冬衣短缺”的奏疏,拟旨“命户部即刻拨付银两购置冬衣”,谢渊看过道:“殿下,还需加上‘由御史台派专人监督银两使用与冬衣制造,确保质量’,否则恐有地方官克扣银两、以次充好。”
萧烨恍然大悟:“太师提醒得是,儿臣险些忽略监督环节。”
谢渊道:“为政者,需事事考虑周全,既要解决问题,也要防止新的弊端产生。当年老夫追查宣府卫抚恤银克扣案,便是因之前只命户部拨付,未加监督,才让陈忠有机可乘。”
萧烨将谢渊的话牢记在心,此后处理政务,必兼顾“解决问题”与“监督执行”,愈发得心应手。百官见皇太子处理政务条理清晰、公正得当,纷纷称赞。
京师迎来了和煦的春日。街面上,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孩童在巷口嬉戏,百姓脸上洋溢着安稳的笑容;边防传来奏报,瓦剌按约履行盟约,互市繁荣,无一人犯边。
谢渊坐在府中庭院的藤椅上,身上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