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孤臣静察寻根脉,铁证终教邪说平(4 / 6)
好相关证据,一旦他发难,便可即刻反击。”
“属下明白。”秦飞领命而去。
果然,半月后,一份匿名弹劾疏送到萧栎手中,称“谢渊与都督同知岳谦私交甚密,多次私下会面,欲借京营兵力谋反”,还附了一张伪造的“谢渊与岳谦密谈”的画像。
萧栎看过弹劾疏后,并未轻信,而是将谢渊召入宫中,出示弹劾疏:“谢卿,此事你如何解释?”
谢渊看过疏稿与画像,从容答道:“陛下,此乃伪造无疑。臣与岳谦确有会面,但都是商议边防事宜,有兵部文书记录为证;画像上的场景与服饰皆与事实不符,张启可当庭核验。至于匿名弹劾者,臣推测是周显所为,他怀恨在心,故捏造罪名诬陷臣。”
萧栎点头:“朕也觉得此事蹊跷。传张启入宫,核验画像真伪。”
张启入宫后,仔细核验画像,奏道:“陛下,此画像确为伪造。其一,画像中谢大人的官袍纹样与成武十九年的制式不符;其二,背景中的兵部衙署匾额字体与真品有别;其三,墨迹新鲜,应为近日绘制,并非所谓‘密谈时的写生’。”
铁证面前,萧栎震怒:“周显竟敢再次诬陷大臣!秦飞,命你即刻前往周显任职之地,将其缉捕归案,严查同党!”
秦飞领旨后,迅速将周显抓获。经审讯,周显供认不讳,称是为报复谢渊,才勾结旧党残余伪造证据。萧栎下旨将周显处死,其同党一律革职流放。
处置完周显案后,谢渊向萧栎奏请:“陛下,为杜绝匿名弹劾诬陷大臣,臣恳请修订《言官弹劾规制》,规定‘匿名弹劾一律不受理,实名弹劾需附三项以上实证,否则以诬告论处’。”
萧栎准奏:“此议甚好,可即刻修订推行。”
修订后的《言官弹劾规制》颁布后,匿名弹劾现象大幅减少,朝堂诬陷之风得到遏制。谢渊看着新规,心中稍安——只有完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类似的阴谋。
瓦剌遣使携良马百匹、皮毛千张入朝,使者于太和殿躬身奏道:“我可汗敬服大吴天威,愿续签和平盟约,恳请增加丝绸、瓷器、茶叶等互市品种,永结友好。”
萧栎召集群臣议事,礼部尚书赵伦率先出列:“陛下,瓦剌诚意满满,当准其请,尽弃前嫌,厚待来使,以显我大吴仁德。”吏部尚书陈谦亦附和:“赵尚书所言极是,互市既利民生,又安边境,当速速应允。”
谢渊立于武臣列首,待二人言毕,缓步出列:“陛下,臣以为,瓦剌求和虽似有诚意,却不可不防。永乐年间,元兴帝曾与鞑靼续签盟约,未及三年,鞑靼便撕约犯边,此乃前车之鉴。”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继续道,“臣请陛下准其续签盟约,但需附加三事:
其一,瓦剌不得在边境百里内屯兵,需定期向我朝报备驻军位置;
其二,互市限定在宣府卫、大同卫指定集市,由玄夜卫与边卫联合监督,入市者需持朝廷颁发的‘互市凭证’,每日清点人数,严防奸细混入;
其三,即刻加强宣府卫、大同卫边防,增派京营兵力,增修堡垒,配备新型佛郎机炮,以备不测。”
萧栎沉吟片刻,点头道:“谢卿所言深谋远虑,准奏!盟约由礼部拟定,边防加强事宜,交由谢卿全权统筹。”
领旨后,谢渊即刻在兵部衙署召集杨武、秦飞及宣府卫总兵李默、大同卫总兵岳谦议事。他展开《边卫布防图》,指尖落在宣府卫独石口与大同卫阳和堡两处:“此处乃瓦剌入塞要冲,需各增派京营神枢营兵力三千人;在独石口、阳和堡、万全卫等地增修堡垒五座,每座配备佛郎机炮四十门,由工部负责监造,一月内完工;秦飞,你命玄夜卫北司选派五十名精干校尉,分驻两处互市集市,每日核查商户身份,夜间巡查营地,若发现形迹可疑者,即刻扣押审讯。”
“属下遵令!”众人齐声领命。
十日后,神枢营兵力抵达边卫,堡垒动工兴建,佛郎机炮从京师火器库调拨到位。谢渊亲赴宣府卫督查,见士卒正在加固边墙,工匠们昼夜赶筑堡垒,互市集市上玄夜卫校尉正逐一查验凭证,心中稍安。李默上前禀报:“大人,瓦剌已按盟约撤走边境屯兵,来市的瓦剌商人皆持凭证,未有异常。”
谢渊点头,登上边墙远眺,只见瓦剌境内炊烟袅袅,并无军队调动迹象,互市集市上汉民与瓦剌商人讨价还价,一派平和景象。他对李默道:“不可松懈,每日需派斥候侦查瓦剌动向,互市监督不可有半分马虎。”
半月后,皇太子萧烨奉萧栎之命,前往边卫慰问士卒,随谢渊巡查边防。二人并辔行于边墙之上,萧烨望着蜿蜒如巨龙的边墙与远处繁忙的互市集市,感叹道:“太师,若非您坚持加强边防、制定监督之法,恐怕难有今日这般安定景象。之前儿臣总以为‘制度’不过是纸上条文,今日才知,好的制度竟是边防稳固、百姓安居的根本。”
谢渊勒住马缰,翻身下马,抚摸着边墙上新砌的砖石:“殿下所言不差,但制度终究要靠人来执行。若守墙的士卒不尽责,监督的校尉徇私情,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他指向集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