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朝会弹章忽发难,孤臣面静腹藏澜(4 / 5)
万千生民与边疆安危,哪有懈怠的道理?”他顿了顿,又道,“当年永熙帝曾说‘一日不察边防,便一日难安枕’,这道理,殿下日后自会明白。”
萧烨眼中闪过敬佩之色,起身躬身:“儿臣受教了。今后定随太师勤学政务,将来也好为父皇分忧,为大吴守好江山。”
谢渊欣慰颔首:“殿下有此心志,实乃大吴之福。”
未过半月,北方突遭百年不遇的旱灾,顺天、保定等府颗粒无收,流民成群涌入京师。谢渊闻讯,当日便入宫奏请:“陛下,流民激增,若不及时安抚,恐生民变。臣恳请三事:其一,开内库及京郊粮仓放粮,在城内外设十处粥棚;其二,命户部拨银十万两,组织流民兴修黄河故道、疏浚运河支流,以工代赈;其三,派都察院御史分驻各府,监督粮银发放,严查克扣侵吞之徒。”
萧栎坐在龙椅上,听完当即准奏:“谢卿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全权统筹,所需人、财、物,各部需全力配合。”他见谢渊眼下青黑,又补充道,“朕已命太医院每日为你送安神汤药,务必保重身体,莫要累垮了。”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定不辜负陛下重托。”
此后一月,谢渊每日五更便在御史台设临时议事处,召户部、工部、都察院官员核对粮册、规划工程;午时亲往城外粥棚巡查,查看米粥稠薄;深夜还在灯下批阅各地奏报,圈出“某县粥棚粮米短缺”“某段河堤需加固”等急务。萧烨感念其辛劳,主动请命随谢渊巡查,亲眼见他在粥棚前斥责克扣粮米的县丞,在河堤上教流民夯土技法,心中对“勤政为民”的理解愈发深刻。
秋末,黄河故道疏浚工程完工,运河支流也已通畅,不仅缓解了旱情,还为来年春耕灌溉奠定了基础。流民或返乡耕作,或留任河工,京师秩序渐复。萧栎在奉天殿召集群臣,指着案上的赈灾成效册,对谢渊赞道:“谢卿统筹赈灾,一月之间安定流民数十万,修水利利在千秋,此功当记首功!”
谢渊出列躬身:“陛下谬赞!此次赈灾,户部及时拨银、工部昼夜赶工、都察院严督吏治,更赖百姓体谅配合,臣不过居中调度而已,不敢独揽其功。”他顿了顿,又奏,“此次赈灾也暴露地方粮仓管理疏漏,臣已草拟《地方粮仓规制》,请陛下御批后推行,以防日后灾荒时粮源不济。”
萧栎接过规制稿,翻看后点头:“此制周密,准奏。另外,烨儿近日随你历练,长进颇大,今后便命他常随你参与朝政,也好学些实务。”
谢渊躬身应道:“臣遵旨,定悉心教导殿下。”
此后三年,谢渊每日带萧烨参与议事:早朝时教他分辨奏疏真伪,巡查时教他体察民情,审案时教他权衡法理与人情。一次,萧烨见谢渊驳回吏部“破格提拔某勋贵子弟”的奏请,私下问:“太师,那人是英国公之孙,为何不肯通融?”谢渊答道:“殿下,官爵乃国之公器,非勋贵私产。若因家世破格,便是寒了寒门士子与清廉官员的心——吏治清明,当从‘按制授官’始。”萧烨听后,默默记在心上。
谢渊已年届半百,虽精神尚健,却常感精力不济。一日朝后,他向萧栎请辞:“陛下,臣年事已高,恐难胜军政、监察之重,恳请辞去兵部尚书及御史大夫之职,仅留太保虚衔,为陛下与殿下备顾问即可。”
萧栎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不舍:“谢卿辅佐朕三十余年,劳苦功高,朕本不愿放你卸职。但见你确实年迈,便准你所请——但不准你离京,京中府第仍为你保留,朕与烨儿遇事,还要常向你请教。”
谢渊躬身谢恩:“臣遵旨,定不敢辞顾问之责。”
谢渊每日仍在府中阅读奏疏副本,遇有疑难便写下己见,派人送进宫中。萧栎与萧烨时常登门探望,有时君臣三人围坐书房,论边防、谈吏治,直至深夜。萧烨理政的心思愈发坚定,遇有赈灾、边防等事,必先征询谢渊意见,再向萧栎奏报。
谢渊偶感风寒,虽经太医院诊治,病情却日渐沉重。萧栎每日命人送御膳至府,萧烨则守在病榻前,为他诵读最新的边防奏报。弥留之际,谢渊握着萧烨的手,虚弱地说:“殿下……坚守制度……善待士卒……体恤百姓……大吴……必能长治久安……”萧烨含泪点头:“太师放心,儿臣定谨记您的教诲!”
此后,萧栎命萧烨将谢渊制定的《军粮调度细则》《言官弹劾规制》等汇编为《成武新政录》,作为百官必修之书。待萧烨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后,每遇朝政决策,必翻阅此书,以谢渊之训为准则。大吴因这些制度的坚守,边防稳固、吏治清明,迎来了长达百年的承平之世,而谢渊“教太子、定制度”的故事,也成为后世君臣相传的典范。
卷尾语
太和殿言官弹劾一案,以王炳无据发难始,以《言官弹劾规制》颁行终,实为谢渊在“旧党反扑”与“言官滥权”双重困局中的破局典范。他未为“目无君上”之虚名所困,以《士卒冻伤名录》《杨武供词》为铁证直戳要害,既自证清白,更借机肃清旧党余孽、完善言官约束机制,实现“个案自辩”至“体系防弊”的跃升,暗合明代“于谦驭下整饬言路”的历史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