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朝会弹章忽发难,孤臣面静腹藏澜(3 / 5)

加入书签

。如今有《言官弹劾规制》约束,他们若敢无据弹劾,只会自食恶果。我们只需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军粮调度无误、边防稳固,便不怕任何诬告。”

此后,谢渊更加注重军粮与边防的管理。他每月亲自抽查一次军粮转发记录,每季度前往边卫巡查一次防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绝不姑息。在他的努力下,大吴边防日益稳固,军粮调度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安定繁荣的景象。

萧栎在朝会上表彰谢渊:“谢卿整顿言官、肃清旧党、稳固边防、保障军粮,功不可没。朕欲加你‘太师’衔,赏良田两千亩。”

谢渊再次推辞:“陛下,臣已身居太保,爵禄已极,良田亦无需赏赐。若陛下真想奖赏臣,便请陛下下旨,加大对边卫士卒的优抚力度,提高士卒俸禄,让他们能安心守边。”

萧栎深受触动:“准你所请。即刻下旨,边卫士卒俸禄提高两成,阵亡士卒家属抚恤金加倍。”

边卫士卒优抚政策颁布后,谢渊亲自前往宣府卫、大同卫宣旨。士卒们得知后,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愿为大吴死战”。谢渊看着士卒们黝黑的脸庞和坚定的眼神,心中十分感动:“你们是大吴的屏障,朝廷不会忘记你们的牺牲与奉献。”

在宣府卫期间,谢渊遇到了那名因冻伤而致残的士卒赵小五。赵小五虽左腿残疾,却仍坚持在营中负责喂养战马。他握着谢渊的手,哽咽道:“大人,若不是您为我们讨回公道,我们还不知要受多少苦。我虽不能再上战场,但愿为营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报答朝廷的恩情。”

谢渊眼眶微热,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只要我们君臣同心、军民同心,大吴的江山定能固若金汤。”

离开边卫前,李默、岳谦等将领联名向谢渊献上“守边安邦”匾额,谢渊婉拒道:“此匾额不应给我,应给每一位坚守边疆的士卒。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便没有大吴的安定繁荣。”

回到京师后,谢渊将在边卫的所见所闻奏报萧栎。萧栎感叹道:“谢卿,若不是你亲赴边卫,朕不知士卒们的生活如此艰苦。今后,边卫优抚之事,仍需你多费心。”

“臣遵旨。”谢渊躬身领命,心中暗下决心,要让边卫士卒的生活越来越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瓦剌可汗遣使来朝,愿与大吴签订永久和平盟约,并献上良马千匹、皮毛万张。萧栎召集群臣商议,多数官员表示赞同,谢渊却提醒道:“陛下,瓦剌反复无常,虽愿结盟,却仍需保持警惕。可签订盟约,但需规定瓦剌不得在边境屯兵,互市需严格遵守此前章程;同时,需加强边卫布防,增派兵力,以防不测。”

萧栎采纳了谢渊的建议,与瓦剌签订盟约,并命谢渊统筹边卫布防加强事宜。谢渊接到命令后,即刻制定布防计划:在宣府卫、大同卫增派京营兵力各五千人,增修堡垒十座,配备重型火器五百件;同时,命玄夜卫加强对瓦剌的监视,及时掌握其动向。

布防计划落实后,边卫更加稳固。瓦剌见状,彻底打消了再次犯边的念头,双方互市日益繁荣,边境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旧党残余并未善罢甘休。秋末,玄夜卫查到,前吏部尚书李嵩的儿子李达暗中联络瓦剌旧部,欲破坏互市,颠覆朝廷。谢渊接到奏报后,即刻命秦飞率玄夜卫将李达及其党羽抓获。经审讯,李达对阴谋供认不讳,称是为父报仇。

萧栎震怒,下旨将李达凌迟处死,其党羽一律流放辽东。此案审结后,旧党残余彻底覆灭,朝堂之上再无敢与谢渊作对者。

谢渊身体虽偶有不适,却仍坚持每日处理政务。萧栎多次劝他休养,他都婉拒:“陛下,如今虽国泰民安,但边防、军粮之事仍需谨慎。待太子能独当一面,臣再休养不迟。”

萧栎无奈,只得命太医院每日为谢渊诊治,送滋补汤药,并特批谢渊可在府中处理部分政务,不必每日上朝。谢渊虽在府中办公,却依旧勤勉,每日批阅兵部、御史台奏疏至深夜,遇重大事务仍亲自入宫请示萧栎。

一日,谢渊在府中书房批阅《大同卫火器更新奏疏》,案头还摊着宣府卫送来的烽燧检修册,朱笔在“需增补火药三千斤”的字样旁重重圈注。忽闻门房通报“皇太子殿下驾到”,他连忙起身相迎。

年方十五的皇太子萧烨身着常服,步履轻快地走进书房,目光先落在案上的奏疏上,而后躬身行礼:“谢太师,儿臣今日课业完毕,特来向您请教边防之事。”萧烨是萧栎嫡长子,两年前被册立为皇太子,素以聪慧勤勉着称,对谢渊尤为敬重。

谢渊笑着扶他起身:“殿下有心了。坐吧。”待萧烨落座,他指着奏疏道,“你看,大同卫的旧型佛郎机炮已有三成损坏,若不及时更新,恐难应对瓦剌游骑。这便是我说‘虽国泰民安,仍需居安思危’的缘故。”

萧烨眉头微蹙:“太师为这些事日夜操劳,儿臣见您近日愈发清瘦,为何不肯稍作休养?”

谢渊拿起案上的《士卒冬衣申领册》,语气凝重:“殿下,宣府卫的士卒还等着新棉袍御冬,大同卫的粮饷需逐册核对防克扣——为官者食君之禄,担的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