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琼筵争誉闹哄哄,谁念疆场血染红(6 / 6)
臣无以为报。”
“你我君臣相知多年,何谈报答?”萧栎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吴的江山,还需要你我携手守护。”
又过了三个月,谢渊的身体基本康复。他第一件事便是前往德胜门,祭拜阵亡将士碑。碑前摆满了百姓们自发献上的鲜花、祭品,还有孩童们用石子拼出的“英雄”二字。几名士卒家属正在碑前擦拭字迹,见谢渊前来,纷纷围上来,哽咽道:“谢大人,您终于康复了!我们天天都在为您祈福。”
谢渊看着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眼中含泪:“多谢各位还记得他们。朝廷不会忘记英雄,更不会忘记英雄的家属。若有任何困难,随时都可去御史台找我。”
祭拜完毕,谢渊回到朝中,向萧栎请命前往边防线巡查。萧栎准奏,并命杨武、秦飞随行,协助他制定边防规划。临行前,萧栎亲自在城外为他践行:“谢卿,一路保重。边防线的安危,就交给你了。”
谢渊翻身上马,对萧栎躬身道:“陛下放心,臣定护好大吴的边防线,不让一寸土地落入外敌之手!”说罢,率领随从,策马向边防线疾驰而去。
此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官道上,将谢渊的身影拉得很长。他知道,前方的路依旧漫长,瓦剌与鞑靼的勾结、朝中可能残留的旧党余孽、尚未完善的吏治体系,都是他需要面对的挑战。但他无所畏惧——他的身体虽历经病痛,却依旧坚韧;他的初心虽饱经考验,却从未改变。
德胜门的阵亡将士碑在风中矗立,《大吴战功录》的墨香在宫中飘散,《战功核录条例》的条文在全国推行。谢渊的使命,远未结束。他将继续以孤臣之身,擎起公道之剑,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与百姓,等待着下一场风雨的来临,也等待着为这片土地再添一份安宁与清明。
卷尾语
谢渊积劳成疾却终得康复,非仅为帝王眷顾、医术高明,更因他心中“守纲纪、护苍生”的信念未绝——这份信念支撑他熬过病危之关,也让他在康复后即刻投身边防规划,续写未竟的使命。从核查萧明冒功到肃清抚恤克扣,从推动《战功核录条例》到编纂《大吴战功录》,他的事业从未止步于“个案纠偏”,而是向着“制度稳固、边防安宁”的长远目标推进,暗合明代于谦“病中仍忧边事”的史实,尽显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底色。
此次病情与康复,更成为君臣关系的又一见证:萧栎的“亲送药材、特建别院”,非仅为私交,更是对“柱石之臣”的倚重;谢渊的“病中念士卒、康复赴边防”,非仅为报恩,更是对“君臣相知”的回应。这种超越权斗的信任,为动荡的封建朝堂注入了难得的稳定力量,也为后续的边防博弈、吏治深化埋下伏笔。
《大吴稗史》载:“成武十二年,渊病愈赴边,帝亲送于郊,百姓夹道相送,谓‘谢公在,边患安’。”此案印证了“民心所向,在于务实”的真理——谢渊之所以能得帝王信、百姓敬,非因权位之高,而因他始终站在士卒、百姓一边,为无名者发声,为公道而抗争。他的康复,不仅是个人生命的延续,更是大吴清明吏治、稳固边防的延续。
德胜门的碑石仍在铭记,《战功录》的篇章尚待增补,边防线的烽燧已然点燃。谢渊的身影虽奔忙于疆场,却如一根无形的脊梁,支撑着大吴的朝政与民心。这场因“无名士卒争功”而起的事业,终将在他的持续推动下,成为大吴长治久安的基石;而他未竟的使命,也将在后续的风雨中,续写新的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