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琼筵争誉闹哄哄,谁念疆场血染红(5 / 6)
朕亲自为《大吴战功录》作序,让天下人都知道,大吴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国家献身的英雄。”
《大吴战功录》编纂完成,共计五十卷,收录了上万名将士的事迹,其中无名士卒占了三成。萧栎在奉天殿举行了隆重的颁书仪式,将《大吴战功录》颁给各地将领与官员,命他们好好学习,铭记英雄事迹。
颁书仪式后,萧栎单独召见谢渊:“谢卿,《大吴战功录》的编纂,你功不可没。如今大吴边防稳固,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你的功劳。朕年纪渐长,太子尚幼,日后大吴的江山,还要多靠你辅佐。”
谢渊躬身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所能,辅佐太子,守护好大吴的江山,不负陛下的信任与托付。”
萧栎点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份密诏,递给谢渊:“这份密诏,你收好。若日后有奸臣作乱,或太子年幼难以理政,你可凭此诏节制文武百官,稳定朝局。”
谢渊接过密诏,心中感动不已:“陛下,臣定不辜负您的重托!”
离开奉天殿,谢渊拿着密诏,站在丹墀上,望着远处的宫墙。他想起德胜门的血与火,想起阵亡士卒的笑容与泪水,想起自己为他们争功、立碑、编纂名录的点点滴滴,心中一片澄澈。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那些无名英雄的精神,将通过《大吴战功录》传承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吴人守护家园、报效国家。
此时,秦飞快步走来:“大人,玄夜卫查到,前定国公萧策的旧部仍在暗中活动,试图联络瓦剌,颠覆朝廷。”
谢渊眼中闪过一丝厉色:“知道了。你继续监视他们的动向,一旦找到确凿证据,立刻将他们一网打尽。”他知道,朝堂的博弈从未停止,新的挑战仍会出现,但他无所畏惧——他手中有帝王的信任,有百姓的支持,有《大吴战功录》中英雄们的精神指引,定能守护好大吴的江山。
秦飞果然掌握了萧策旧部联络瓦剌的确凿证据。谢渊立刻奏请萧栎,命秦飞率玄夜卫将其全部抓获,交刑部严审。经审讯,萧策旧部供认不讳,称是受萧策在流放途中的指使,欲借瓦剌之力颠覆朝廷,为萧策报仇。
萧栎震怒,下旨将萧策赐死,其旧部一律凌迟处死。此事过后,朝野上下再也无人敢觊觎皇位、作乱朝堂,大吴迎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安定繁荣时期。
谢渊因积劳成疾,连续多日高热不退,卧床不起。消息传入宫中,萧栎心急如焚,当即命太医院院判携三名御医赶赴谢府,同时下旨:“谢渊诊治所需药材,无论多珍贵,皆从内库调取,不得有半分延误。”
太医院院判诊脉后,面色凝重地对萧栎回奏:“陛下,谢大人是忧思过度、积劳成疾,心脉受损严重,需用‘千年人参’‘天山雪莲’等名贵药材吊命,且需静心休养,不可再劳心费神。”
萧栎立刻命人从内库取出珍藏的千年人参,亲自送往谢府:“谢卿,你为大吴操劳半生,若有不测,朕如何对得起德胜门的阵亡将士,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你务必安心养病,朝政之事,有朕在。”
谢渊躺在床上,气息微弱,握着萧栎的手,声音沙哑:“陛下……臣无能……未能彻底肃清吏治……未能让所有阵亡士卒都得到抚恤……”
“这些都不是你的错。”萧栎打断他,眼中含泪,“你已做得足够好。《战功核录条例》已在全国推行,德胜门的阵亡将士碑也已立好,百姓们都记着你的好。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养病,等你康复,我们再一起整顿朝政,守护好大吴。”
在御医的精心诊治和萧栎的悉心照料下,谢渊的病情渐渐有了起色。半个月后,高热退去,能勉强坐起身;一个月后,已能在庭院中缓慢行走。
杨武、秦飞每日都会来探望,向他禀报朝政动态:《大吴战功录》已增补完毕,收录了宣府卫近年阵亡的两百余名士卒;顺天府克扣抚恤银的余党已全部肃清,地方官不敢再轻视抚恤之事;瓦剌虽未再犯,但边防线仍需加强布防。
谢渊听着禀报,心中虽牵挂,却也遵医嘱不再过多干预。一日,萧栎再次前来探望,坐在庭院的石桌旁,与他闲聊:“谢卿,你康复后,打算先从哪件事做起?”
谢渊望着庭院中初开的梅花,缓缓道:“陛下,臣想先去德胜门看看阵亡将士碑。许久未去,不知碑前是否有人祭拜,不知家属们的生活是否安好。”
萧栎点头:“好,等你再好些,朕陪你一起去。另外,朕还有一事想托付你——近来玄夜卫查到,瓦剌与鞑靼暗中勾结,似有联手犯边之意。宣府卫、大同卫的防务虽有李默、岳谦主持,但朕仍不放心。等你康复,想请你再去边防线巡查一次,制定一个长期的边防规划。”
谢渊眼中闪过一丝光亮,精神为之一振:“陛下放心,臣定不辱命!待臣康复,即刻前往边防线,绝不让瓦剌与鞑靼有机可乘。”
萧栎笑道:“好!朕等着你康复的好消息。另外,朕已命人在京郊为你修建了一座别院,环境清幽,适合休养,等你能远行,便搬过去住,远离朝堂的喧嚣。”
谢渊心中感动:“陛下对臣的恩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