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功章岂容宵小窃,军饷何堪蠹吏残(4 / 6)

加入书签

荐,此刻正暗中阻挠拨款。

户部大堂内,刘焕正与陈忠核对账目,见谢渊进来,二人皆起身行礼。谢渊不绕弯子,直接取出萧栎的拨款圣旨:“刘尚书,宣府卫抚恤银三万两、军器补造银五万两,陛下已准,今日需拨付到位。”

刘焕面露难色:“谢大人,国库现存银不足十万两,还要预留边军粮饷,实在……”

“不足?”谢渊打断他,从袖中取出《国库收支账册》副本——这是他命御史台核查的结果,“上月盐税入库四万两,江南漕粮折银六万两,合计十万两,何来不足?陈侍郎,你来说说,这四万两盐税,为何未入国库正账?”

陈忠脸色骤变,支吾道:“是……是暂存府库,待核查后再入正账。”

“核查?”谢渊冷笑,“核查了半月,还未查清?我看是想挪用给李嵩旧部填补亏空吧。”他将账册副本拍在案上,“今日午时前,若款项不到位,我便奏请陛下,将你二人交御史台查问‘阻挠抚恤、延误军需’之罪!”

刘焕见谢渊动了真格,又有账册为证,不敢再拖延,连忙命人拨款。谢渊看着银子装车运走,心中稍松——抚恤银早一日送到,宣府的士卒就能早一日换上暖衣;军器款早一日到位,工部就能早一日赶造火器,边防就多一分安稳。

回到府中,杨武递上一封李默的回信,信中写道:“士卒闻抚恤银将到,皆欢呼雀跃,愿再为大吴死战。前日演练,新到的佛郎机炮精准有力,将士们都说,这是谢大人为我们争来的‘底气’。”谢渊读着信,眼眶微微发热——他所做的一切,不为功名,不为权位,只为这一句“底气”,只为那些在边疆浴血的身影。

他提笔给李默回信,只写了八个字:“坚守边防,勿负民心。”墨迹落下,他忽然想起永熙帝当年在德胜门对他说的话:“将士的铠甲,比官员的官袍更重要;百姓的炊烟,比宫殿的琉璃更珍贵。”如今想来,这便是他一生的行事准则。

办案第十日,朝堂上突然出现匿名弹劾疏,称谢渊“滥用御史台职权,授意下属严刑逼供,牵连无辜官员”,疏中还列举了三名“被冤”的吏部主事姓名。谢渊得知后,并未慌乱——他早料到旧党会狗急跳墙,已提前命御史台记录每一次审讯的过程,留存供词与证据的对应记录。

当日朝会,萧栎将弹劾疏掷给谢渊:“谢卿,此事你如何解释?”

谢渊捡起疏稿,扫了一眼便知是陈忠的手笔——疏中提及的三名主事,皆是陈忠的亲信,且确有收受李嵩贿赂的实证。他躬身道:“陛下,臣有三证可自证清白。其一,御史台留存的审讯记录,每一份供词都有涉案官员亲笔签字画押;其二,玄夜卫查获的贿赂账目,与三名主事的供词完全吻合;其三,臣可传三名主事入殿,与弹劾疏的起草人当面对质。”

萧栎点头:“传。”

三名主事入殿后,见谢渊拿出账目与供词,瞬间崩溃,当场承认收受贿赂,并指认弹劾疏是陈忠指使他们伪造的。陈忠吓得跪倒在地,连连磕头:“陛下饶命!臣一时糊涂,才受人蛊惑,求陛下从轻发落!”

谢渊上前一步:“陛下,陈忠身为户部侍郎,不仅阻挠抚恤拨款,还指使下属伪造弹劾疏,构陷大臣,按律当革职下狱,交刑部审理。”

萧栎脸色铁青:“准奏。”待陈忠被拖下去,萧栎看着谢渊,语气缓和了些,“谢卿,此次若非你早有准备,怕是要被奸人算计。只是御史台权力过大,难免引人非议,你看……”

谢渊心中一动,明白萧栎是担心他权力过重。他躬身道:“陛下,臣有一请——请陛下下旨,修订《御史台规制》,明确御史台‘只查贪腐、不涉军政’,且御史任免需经吏部与内阁联合考核,不得由御史大夫单独举荐。”这既是自削权力,也是为了让御史台更合规制,避免成为“权臣工具”。

萧栎眼中闪过赞许:“准奏。此事仍由你牵头,会同六部修订。”他知道,谢渊这是在表明“无擅权之心”,这份识趣,比能力更让帝王放心。

修订《御史台规制》的同时,谢渊又牵头起草《军器监造则例》。按旧制,军器监造由工部单独负责,易生贪腐;新则例规定,军器的材质核验由兵部派校尉参与,账目审计由户部派主事监督,完工后需经御史台勘验签字,方可拨付尾款。

工部衙署内,旧吏们对此多有抵触,纷纷以“祖制不可改”为由反对。谢渊却早有准备,他搬出《大吴会典》中神武皇帝的训示:“军器者,士卒之命、社稷之防,不可不慎,当令多部门协同,以防奸弊。”又列举永熙年间“工部与兵部协同造器,无一次贪腐”的先例,说得旧吏们哑口无言。

工部尚书张毅倒台后,由侍郎周瑞暂代尚书职。周瑞虽为暂代,却想借机恢复旧制,私下对谢渊道:“谢大人,多部门协同虽好,却难免推诿扯皮,延误工期。不如仍由工部主理,臣愿立下军令状,绝无贪腐。”

谢渊看着周瑞,语气平静:“周侍郎,军令状是虚的,制度是实的。前番张毅也立过军令状,结果如何?多部门协同不是为了推诿,而是为了制衡——工部管造,兵部管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