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太保孤忠存故主,玄僚密构陷忠肝(4 / 4)

加入书签

—他只知道,自己没有辜负德胜门的烽火,没有辜负南宫的寒夜,没有辜负“忠”字匾额上那沉甸甸的期许。

夜色渐浓,谢渊点亮烛火,继续批阅奏疏。烛光照着他的身影,在墙上拉得很长,像一株挺拔的青松,历经霜雪,却愈发坚韧。窗外的风还带着寒意,可他心头的暖意,却足以抵御这世间所有的寒凉——因为他知道,只要初心不改,丹忱不灭,纵使身为孤臣,也能撑起一片晴朗的天。

卷尾语

南宫供给一案,看似是“违制”与“贪腐”的纠葛,实则是成武朝皇权制衡的缩影。萧栎从一份清单入手,层层剥茧,既肃清了李嵩集团的官官相护之弊,又包容了谢渊体恤故君的违制之过,最终以“整吏治、安民生、固边防”的三重举措,将朝堂拉回平衡轨道。这场博弈的惨烈之处,不在于刀光剑影的厮杀,而在于帝王需亲手撕裂亲情与信任的假象,在“权”与“情”、“法”与“理”的夹缝中,走出一条既不寒忠臣心、又不纵奸佞胆的艰难道路。

此案印证了《大吴稗史》中“成武中,帝以玄夜为刃,以会典为衡,终破党争之困”的记载。神武皇帝设立的“六部制衡”“特务监察”制度,在萧栎手中得以灵活运用:借玄夜卫密察贪腐,凭《会典》规范规制,用罚俸、流放等梯度惩戒平衡宽严,展现了封建帝王成熟的治术。而谢渊的“违制”与李嵩的“贪腐”,则分别代表了官僚集团中“忠直却越界”与“贪婪而结党”的两种极端,成为萧栎完善制度的镜鉴。

帝王的“权衡”从来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而是以“江山稳固、百姓安康”为终极目标的精准施策。萧栎在供给案中的每一次决断,都兼顾了“法”的威严与“情”的温度——严惩李嵩以正国法,轻罚谢渊以存忠良,体恤德佑以全伦理,最终实现了“吏治清、民心安、纲常固”的三重成效。这提醒我们,任何权力运作的核心,都应是“公心”而非“私念”,是“平衡”而非“偏废”。

此案落幕,大吴的朝堂暂归平静,但御座上的博弈从未停止。萧栎的孤独与笃定,谢渊的忠诚与坚守,李嵩的贪婪与覆灭,都化作历史的墨迹,刻在《大吴会典》的书页间,警示着后世君臣:权术可谋一时之利,唯有初心与纲常,方能支撑江山万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