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莫道位高无傲骨,宁违君命不违慈(6 / 6)

加入书签

门迎接,对着谢渊的方向深深一揖:“上让奴才代他谢太保,说‘此生若能还宫,定不忘太保之恩’。”

谢渊站在兵部衙署的窗前,望着南宫的方向,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自俸添补只是权宜之计,李嵩、王振绝不会善罢甘休,这场围绕供给的博弈还远未结束。但他不后悔——太祖的祖训在,太上皇的知遇之恩在,天下的民心在,就算耗尽俸禄,就算被构陷弹劾,他也要守住这份“孝治”的初心。

暮色渐浓,谢渊拿起案上的《大吴会典》,翻到“孝治”篇,指尖在“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字句上久久停留。他坚信,终有一日,萧栎会明白他的苦心,奉迎太上皇还宫,让“孝治”真正践行于朝堂,让大吴的江山根基,在伦理与民心的支撑下,愈发稳固。

卷尾语

司礼监传旨与谢渊抗命,实为大吴内廷与外臣权力博弈的缩影。王振借“定额”之名行苛待之实,是内廷依附权臣的明证;李嵩操控光禄寺、授意弹劾,尽显外臣勾结内宦的黑暗;萧栎的“折中”之策,既想维护皇权威严,又想规避“不孝”之名,暴露了帝王权术的矛盾。而谢渊“自俸挪出”的抗命,看似冲动,实则是对“祖制”与“孝治”的坚守,以个人牺牲对抗系统性的不公。

光禄寺与户部的供给分权,本为神武皇帝“防专权”的设计,却因司礼监介入而崩坏——内廷本为“传旨辅政”,却沦为权臣打压异己的工具,这与元兴帝“内廷不得干政”的遗训相悖。谢渊的抗争,不仅是为南宫争米石,更是为“祖制分权”的合理性而战,为“内廷外臣不得勾结”的铁律而守。

这场博弈的未决结局,暗藏历史逻辑:若萧栎能彻查王振与李嵩的勾结,重申祖制分权,则朝堂清明可期;若仍纵容内廷外臣勾结,则权力失衡的隐患将愈深。谢渊的“自俸添补”,如同一束微光,照见封建朝堂的黑暗,也照见忠直之士的底线——他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系统的腐朽,却能以个人风骨,守住伦理与民心的最后防线。

所谓“忠直”,不仅是对帝王的服从,更是对祖制与民心的敬畏;所谓“孝治”,不仅是形式上的供养,更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谢渊的俸银,虽不能填满权力的黑洞,却能照亮历史的良知,提醒后人:权力可以扭曲制度,却永远无法磨灭人性中的赤诚与坚守。

以上内容围绕事件的起承转合,细化了对话、心理与场景,融入了官制细节与历史元素,符合古装正剧的叙事风格。若你想调整某个情节的激烈程度,或补充特定人物的心理描写,可随时告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