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敢以孤铮摇龙案,甘持赤胆斩荆榛(3 / 4)

加入书签

侍郎平日只用京西纸坊的澄心堂纸。据此推断,此信必是他人伪造,嫁祸周侍郎!”

李嵩脸上瞬间露出喜色,刚要开口附和,却见谢渊突然冷笑一声,拿起案上的私库账册,扬声道:“张主事所言极是,此信确是伪造——但伪造之人,正是周瑞本人!”他将账册掷在周瑞面前,“你怕直接书信留痕,故模仿自己笔迹却故意露破绽,以为事后可推说‘遭人构陷’,可惜百密一疏!玄夜卫昨日查抄你的私库,搜出白银三千两,每锭银元宝上都刻着‘宣府冬衣银’的暗记,与回执上的克扣数目分毫不差——你还有何话可说?”

周瑞原本紧绷的身子猛地一软,像被抽走了骨头,瘫坐在地上,脸色惨白如纸,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李嵩的喜色僵在脸上,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他强作镇定道:“就算周侍郎有过,也与他人无关,谢太保莫要株连……”

话音未落,大堂外突然传来甲胄铿锵之声,岳谦率着一队京营士兵押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走进来。那年轻人脸上带着未愈的伤痕,一进大堂便“扑通”跪倒,朝着公案连连磕头,哭声嘶哑:“大人救命!小人是宣府卫的粮秣小校,去年冬,周侍郎亲自带人来粮仓,说‘朝廷要调冬衣银治水’,把三千两银子拉走,又命人把冬衣卖给商贩,所得银两装了三辆马车,送去了李尚书的私宅!小人不肯同流合污,被徐提督的人抓进诏狱,若不是岳将军解救,早已成了诏狱里的冤魂!”

“你胡说!”李嵩急得跳脚,想要扑过去撕扯小校,却被身旁的玄夜卫校尉一把按住。他挣扎着嘶吼:“陛下信任我,你们不能这样构陷我!”

“构陷?”谢渊站起身,走到李嵩面前,目光如刀,“玄夜卫还查到,你去年秋在城郊买了一百亩良田,契书上的日期,正是边军冬衣银拨付的日子——这笔钱,也是‘清正’来的吗?”

李嵩的脸瞬间灰败,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在地上。此时,一直缩在旁听席角落的诏狱署提督徐靖见势不妙,悄悄挪到堂门边,刚要抬脚溜走,秦飞早已上前一步,横刀拦住去路:“徐提督,你奉命看管证人,却私自带人转移,还敢说与此案无关?留下吧!”徐靖脸色煞白,双腿一软,也被校尉按倒在地。

谢渊看着被押下去的李嵩、周瑞与徐靖,缓缓闭上眼——连日来的紧绷终于松懈,心中那块沉甸甸的石头落了地。他知道,这不仅是破了一桩克扣边饷的案子,更是清除了迎回太上皇的最大障碍,那些盘结在六部的旧党根基,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片尾

三日后的清晨,紫宸殿的朝会格外安静。当谢渊再次出列,奏请“即刻遣官奉迎太上皇还京”时,文武百官竟无一人反对——李嵩倒台后,旧党树倒猢狲散,剩下的官员要么慑于皇威,要么真心认同“孝治”之道。萧栎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最终落在谢渊身上:“准奏。命谢渊为奉迎使,持节率羽林军三千,即日启程前往阳和卫;礼部尚书王瑾,速备迎驾礼仪;户部拨银万两,沿途供张,不得有误。”

“臣遵旨!”谢渊躬身领旨,接过司礼监太监递来的鎏金符节,指尖触到冰凉的符节,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有夙愿得偿的欣慰,更有沉甸甸的责任。

临行前,他没有回府收拾行装,而是先去了兵部衙署。晨曦透过衙署的窗棂,照在“兵部”二字的匾额上,那匾额还是永熙帝在位时所题,边角已有些斑驳,却依旧苍劲有力。他抬手抚摸着匾额上的墨迹,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永熙帝末年,他还是兵部侍郎,萧栎还是亲王,两人曾在这衙署的书房里,连夜翻阅镇刑司的旧档,就着一盏孤灯,逐字核对贪官的罪证,那时萧栎曾拍着他的肩说“谢兄,他日若有机会,咱们定要整饬吏治,还天下一个清明”;德胜门之役时,他站在城楼上,看着萧栎率军冲锋,箭矢擦着耳边飞过,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便懂彼此的决心;还有那些牺牲的将士——宣府卫的总兵,为了掩护百姓撤退,战死在城门下;兵部的文书小吏,抱着军粮账册,死在旧党的刀下……

“大人,羽林军已在城外校场集结完毕,请您启程。”亲兵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回忆。谢渊回过神,抹了抹眼角的湿润,转身走出衙署。门外,玄夜卫指挥使周显正牵着一匹白马等候,马背上驮着崭新的奉迎使袍服。“谢大人,此去阳和卫,路途遥远,玄夜卫已在沿途设下驿站,确保安全。”周显递过马缰,“太上皇若还京,新政必能顺利推行,这是大吴之幸。”

谢渊接过马缰,翻身上马。阳光洒在他的绯袍上,泛起温暖的光泽。他勒住马,回头望了一眼京城的城楼——那是他守护了半生的地方,是无数忠良用生命换来的安稳。他知道,奉迎太上皇只是一个开始:回京后,要彻查旧党余孽,清理六部积弊;要整顿边军,补足粮饷,让将士们不再受冻馁之苦;要推行新政,兴修水利、减免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前路依旧漫长,或许还有更多的艰险,但他不怕——因为他心中有永熙帝的嘱托,有萧栎的信任,有那些牺牲将士的期盼,更有对太祖萧武“以孝治天下、以仁安百姓”的承诺。

“启程!”谢渊大喝一声,一抖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