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但守丹心如北辰,何惧客星扰紫皇(4 / 4)
照亮了案头那本《元兴帝北伐策》。谢渊翻开书页,元兴帝“亲率六军,驱胡复土”的字句映入眼帘,与窗外的星河相映。他知道,星象终是虚的,唯有握在手中的笔、落在实处的策,才能真正守护好大吴的万里江山。
卷尾语
谢渊星夜观象的博弈,实则是大吴政治智慧的集中迸发,每一步应对都暗合“守正与变通”的治理逻辑——面对“客星犯帝座”的谶纬流言,谢渊始终保持清醒,未被“天命难违”的虚妄裹挟。他深知旧党欲借星象将“权臣专权”的帽子扣在自己头上,故而引导钦天监呈现星占的多重解读,以《星占大全》为凭稀释恶意构陷,更以玄夜卫核验的笔迹、批语为实证,戳破李嵩捏造的伪证,彻底打破了“星象即定论”的政治迷信,将朝堂讨论从“天命”拉回“实绩”的轨道,尽显务实治国的底色。
在这场风波中,谢渊更悄然匡正了权力运行的偏失。钦天监本司“观象授时、敬授民时”之职,却被李嵩通过收买少监沦为党争工具,谢渊一方面力促监正如实奏报星象本貌,一方面将典籍原本呈递御前,既维护了官署的职能本真,又为后世立下“诸司当守本分,勿为权欲所役”的戒规。而面对萧栎“倚重与猜忌并存”的君臣张力,他选择主动辞去御史大夫之职,既避开“权倾朝野”的非议,又保留兵部尚书与太保之职以掌核心军政,这种“退权而不退责”的抉择,恰是君臣之间“信任以行动筑牢,权位以节制平衡”的生动实践,为大吴朝堂立下车辙可循的范本。
至于清肃旧党之举,谢渊亦展现出“刚柔并济”的吏治智慧。借星象风波牵出李嵩、马昂、张文等核心奸佞后,他既命人追讨私吞的边军粮饷以补边防之缺,又坚持“只究首恶、不株连无辜”的原则,避免朝堂动荡。这种不凭意气、只凭实证的整饬方式,既清除了吏治蛀虫,又稳定了官僚体系,为后续的边防整顿与朝政清明铺平了道路。
即便风波暂平,潜藏的政治隐忧仍未消弭:六部之中旧党余孽尚未根除,边军粮饷“层层克扣”的制度漏洞仍需填补。但这场“观星破局”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大吴忠直臣子树立了清晰的自处准则——忠君不是盲目顺从,而是以智慧拆解构陷;守职不是贪恋权位,而是以节制规避猜忌;除奸不是激进冒进,而是以实证稳固朝局。谢渊那夜在观星台上凝望的,从来不是天际闪烁的客星与帝座,而是朝堂之上的人心向背、九边防线的烽火安危、市井百姓的柴米生计——唯有这些扎根于社稷根本的“星辰”,才是决定江山存续的真正天命。
后世《大吴名臣传》评此事件:“渊之观星,非观天象,乃观人心;渊之论占,非论吉凶,乃论治乱。”诚哉斯言。当“客星”的光芒消散在晨光里,留在朝堂的是清肃的吏治,留在边地的是充足的粮饷,留在百姓心中的是“忠臣在朝、江山可安”的信念。而谢渊那夜在观星台上的沉默与决断,终将与元兴帝的北伐、神武帝的开国一道,载入大吴中兴的史册,成为“以智守正、以实安民”的永恒注脚——毕竟,能照亮江山的从非天上的星斗,而是臣子的赤诚、君臣的同心、吏治的清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