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宣城血冷魂归处,蓟北风悲骨未还(4 / 4)

加入书签

边患未平、党争未止”的危局:宣府卫的粮饷仍掺沙,九边的防务尚薄弱,六部的旧党余孽仍在掣肘。但谢渊焚书后提笔写下的《请查宣府疏》与《边防策》,已悄然注入一股新的精神力量——它告诉朝堂,忠臣不必“忍辱负重”,亦可凭规制讨公道;将门不必“以死明志”,更可凭实绩护江山。那团焚书的烛火虽灭,却在兵部的案牍上、宣府的城砖上、边军的甲胄上,点燃了“公道不泯、守土有责”的星火。

后世史官在《大吴英烈传》中补记:“渊之焚书,非焚情,乃焚怯;勉之战死,非死战,乃死国。父子二人,以一身一家之痛,醒一朝一国之迷。”诚哉斯言——谢渊未寄的家书,终成大吴最珍贵的“无形之诏”,它警示着历代君臣:忠烈不是刻在碑上的文字,而是落在实处的行动;家国不是口喊的口号,而是父死子继、臣死君守的生生不息。而那捧焚书的灰烬,也早已化作宣府城头的青砖、九边防线的基石,与大吴的江山融为一体,再也无法分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