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愚生门吏传妖语,胡骑百万踏燕都(3 / 4)
剌怎会有可乘之机?若不是及时截获密信,京师恐怕已遭劫难。
“大人,陈忠的亲信已被抓获,供认是陈忠令他向瓦剌传递假消息;另外,玄夜卫已将陈忠私藏粮饷的地窖查封,五万石粮全部追回。”张启赶来禀报。谢渊点头:“立刻将陈忠拘押,连同密信、账册、亲信供词一并呈给陛下。另外,传我令,将追回的粮饷即刻分发各营,让士兵们吃饱穿暖,准备迎接瓦剌主力的反扑。”
此时,李默也赶来:“大人,瓦剌主力听闻先锋战败,已退至五十里外,不敢再轻易来犯。”谢渊道:“不可掉以轻心,瓦剌虽退,仍虎视眈眈。你率骑兵驻守左营西侧,神机营驻守营后,加强戒备,防止瓦剌偷袭。”李默领命:“末将遵旨!”
回到兵部,谢渊立刻写下奏折,详细陈述截获密信、设空营诱敌、抓获陈忠的经过,并附上密信副本、账册、供词等证据。写完后,他令亲兵即刻送往皇宫,呈给成武帝萧栎。亲兵走后,谢渊坐在案前,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连日的操劳让他疲惫不堪,但他知道,事情还没有结束,李嵩虽未直接参与通敌,却散布流言、动摇军心,必须加以惩戒。
不多时,太监传来圣旨:“陛下览奏,龙颜大怒,令将陈忠交刑部从严审讯,牵连者一律严惩;李嵩散布流言,罚俸一年,令其在吏部闭门思过,不得干预军政;谢太保截密反间、大败瓦剌,功加一等,赏银千两,仍总领京师布防。”谢渊躬身接旨:“臣遵旨!谢陛下圣明!”
刑部侍郎刘景赶来商议陈忠案:“大人,陈忠供认转卖粮饷是受李嵩默许,还说李嵩曾对他说‘若瓦剌破城,可保他性命’。是否要拘押李嵩?”谢渊沉吟片刻:“李嵩虽有过错,但目前尚无直接通敌证据,且他掌吏部多年,党羽众多,若贸然拘押,恐引起朝局动荡。罚俸思过,已是对他的警告,待日后找到确凿证据,再一并清算不迟。”刘景点头:“大人考虑周全,属下明白了。”
午时,追回的粮饷已分发至各营,士兵们捧着热气腾腾的糙米饭,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德胜门左营的那名年轻士兵端着碗,走到营门旁,望着京师的方向,心中满是感激——若不是谢大人运筹帷幄,他们恐怕早已饿死或战死。指挥使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吃,吃饱了操练,下次再杀胡虏!”士兵用力点头:“是!”
谢渊来到左营,查看战后清理情况。营内的尸体已被抬走,血迹也已冲刷干净,只剩下一些破损的兵器和旗帜。他走到之前年轻士兵啃干粮的地方,捡起一块掉落的干粮碎屑,心中感慨——士兵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能吃饱饭、有衣穿,能安心守城,可就是这样简单的要求,却因旧党的贪腐而难以满足。
“大人,户部尚书刘焕求见。”衙役禀报。谢渊道:“宣。”刘焕躬身入营:“谢太保,陛下令下官协助您调度粮饷,以后京营粮饷由下官亲自督办,绝不允许再出现克扣之事。”谢渊点头:“有劳刘尚书。以后粮饷发放,需每五日上报一次,玄夜卫会全程监督,若有异常,即刻禀报。”刘焕躬身:“下官遵旨!”
未时,萧栎派太监送来赏赐的千两白银和一件貂裘。太监传旨:“陛下说,谢太保日夜操劳,守护京师,这件貂裘可御寒,千两白银可贴补家用。”谢渊接过貂裘和白银,心中暖暖的——陛下的信任,是他最大的动力。但他并未将白银留作私用,而是令亲兵将白银分给左营的受伤士兵:“这些白银,给受伤的兄弟们买药、买补品,让他们早日康复。”亲兵领命:“大人放心!”
此时,秦飞送来密报:“大人,瓦剌太师也先派人来求和,愿送还之前掳走的平民,赔偿粮米三万石,请求罢战。”谢渊道:“求和可以,但必须答应三个条件:一、严惩怂恿也先犯境的将领;二、保证今后不再袭扰大吴边境;三、归还所有掳走的平民和财物。若不答应,便继续开战!”秦飞领命:“属下即刻转告瓦剌使者。
夜幕降临,兵部的烛火亮了起来。谢渊坐在案前,修改着《京营粮饷调度新规》,规定“粮饷由户部尚书亲自督办,玄夜卫监督发放,每月抽查三次”“凡克扣粮饷者,无论官阶,立斩无赦”“士兵家眷由顺天府登记造册,遇有困难,由官府协助解决”。他写得很认真,每一条都反复斟酌,确保士兵们能安心守城,不再因粮饷问题而动摇。
烛火摇曳中,谢渊仿佛看到了京师的百姓在街头欢庆胜利,看到了士兵们在营中操练的身影,看到了瓦剌使者低头求和的模样。他放下笔,走到窗前,望着德胜门的方向,心中满是坚定——只要他坚守“护民守城”的初心,只要朝廷能肃清旧党、严明法纪,大吴就一定能击退外患,实现中兴。
亲兵端来晚膳,谢渊拿起筷子,却想起左营的那名年轻士兵,对亲兵说:“将这碗饭送给左营的受伤士兵,告诉他们,我与他们同甘共苦。”亲兵躬身应道:“遵旨!”谢渊望着亲兵的背影,心中明白——这场胜利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还要继续守护京师,守护大吴的江山,直到天下太平。
片尾
德胜门的晨光洒在左营的旗帜上,“大吴”二字格外醒目。谢渊站在营门旁,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