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若问何能破胡虏,丹心一片照国门(3 / 3)
嘉奖奋勇杀敌的士兵;再是弹劾户部侍郎私扣粮饷、通敌误国,附上玄夜卫搜出的账册为证;最后弹劾吏部尚书李嵩收受贿赂、纵容下属,请求陛下严惩,以正朝纲。
奏折写完时,已是深夜。谢渊望着案上的“死战”大旗拓片,心中百感交集——这场仗赢了,可大吴的危机远未解除:瓦剌主力仍在边境虎视眈眈,李嵩的旧党遍布朝野,粮饷调度的漏洞尚未补上。他拿起笔,又在奏折后添了一段,请求陛下颁行《京营粮饷新规》:“凡粮饷需由户部尚书亲核亲发,玄夜卫全程监督,每月抽查三次;克扣粮饷逾十石者,立斩;士兵家眷由顺天府登记造册,遇灾荒者,由官府赈济。”
写完,他将奏折折好,用印泥盖上太保印鉴,递给亲兵:“即刻送进宫,务必亲手交给陛下。”亲兵领命而去,谢渊走到窗前,望着德胜门的方向——那里的灯火连成一片,像一条守护京师的火龙。他摸了摸腰间的尚方剑,剑鞘上的血渍已经干涸,却仿佛还带着战场的温度。
他知道,明日或许还有更残酷的战斗,或许还有更难缠的奸佞,但只要“死战”的信念不灭,只要他和这些士兵、这些百姓站在一起,就没有守不住的城门,没有护不住的江山。
片尾
德胜门的晨光洒在“死战”大旗上,“大吴”二字格外醒目。谢渊站在桥头,望着士兵们操练的身影,他们的动作整齐有力,眼神坚定,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疲弱与迷茫。神机营士兵正在演练火铳阵,“砰砰”的枪声回荡在桥头,彰显着吴军的军威。
太监送来消息:“陛下,瓦剌已归还平民和粮米,双方签订罢战协议。”萧栎笑着对谢渊说:“此次大胜,全靠谢太保桥头立旗,力挽狂澜。”谢渊躬身:“陛下过奖,此乃将士们奋勇杀敌、百姓支持之功,臣不敢独揽。”
宣府卫副总兵李默赶来禀报:“大人,瓦剌已退至边境,边境守将传来消息,瓦剌正在拆除营帐,准备返回漠北。”谢渊点头:“好!令边境守将加强戒备,防止瓦剌反悔;同时,令顺天府做好接收平民的准备,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
夕阳西下,谢渊走出桥头,望着京师的城墙,心中满是欣慰。他摸了摸腰间的尚方剑,剑鞘上的鎏金纹虽已斑驳,却仍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知道,只要他和将士们同心协力,只要朝廷能革除弊政、严明法纪,大吴的江山就一定能稳如泰山,百姓就一定能安居乐业。
卷尾语
大吴太保谢渊桥头立旗止溃两个时辰,非仅“临阵威慑”之勇,实为“外破强敌、内除奸佞、重整军威”的关键转折。从截溃兵、斩逃将、立战旗,到用神机营破敌、清粮饷、惩贪腐,谢渊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忠良以剑威振军、以智谋破敌、以铁血除奸”的真理。
此止溃之事,有四重历史意义:其一,破“粮饷困局”——户部侍郎私扣粮饷,致士兵饥疲溃退,谢渊以尚方剑威慑、神机营火器破敌、玄夜卫清查粮饷,三策并举,解燃眉之急,立军威之基;其二,立“临阵典范”——首创“桥头立旗、亲斩逃将、激励士气”之法,将个人威望与战术威慑结合,为后世边防提供“以勇治军”的镜鉴,此后大吴边将多次效仿此策稳定军心;其三,显“军法严明”之威——严惩户部侍郎、警告吏部尚书,震慑旧党贪腐通敌之念,同时修订粮饷新规,从根源杜绝克扣,让士兵知朝廷护民之诚,军心始凝;其四,补“军民同心”之环——动员百姓支援、体恤受伤士兵,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形成“军护民、民拥军”的良性循环,为京师防务筑牢民心根基。
然外患内忧仍未根除:瓦剌虽退,仍为边患,需加强边境布防、改良火器;李嵩旧党仍藏于朝野,需秦飞持续清查、逐步替换;粮饷调度虽有新规,仍需户部与玄夜卫密切配合,防“阳奉阴违”。然此次桥头止溃的胜利,已为大吴注入“忠良担当、军民同心”的精神力量——将士知有勇可退强敌,更愿精研战术;百官知贪腐必遭严惩,更愿奉公守法;百姓知忠良在朝可护家园,更愿支持中兴。
谢渊桥头立旗之事,终将载入《大吴兵志》,与元兴帝“靖难用谋”、永熙帝“德胜御敌”并列,成为“大吴忠良治军”的典范。那面染血的“死战”大旗,将藏于兵部武库,警示后世君臣:外患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奸误国;疲弊不可怕,可怕的是无勇无谋。唯有内除奸邪、外施勇略、军民同心,方能保江山永固、百姓安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