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一声信号惊雷裂,千道枪锋透甲青(4 / 4)
萧栎望着街巷内的血迹,语气平静:“周瑞交刑部,斩立决;李嵩罚俸半年,令其在吏部闭门思过,暂不罢官。”他知道,此时仍需李嵩稳定文官集团,彻底清算,需待时机。
阳光洒在《德胜门街巷伏兵图》上,图上的血痕已干涸,却仍透着铁血的温度。萧栎拿起图纸,对指挥使道:“将此图存入兵部档案,供后世守城参考。”指挥使躬身领命,萧栎望向远处的天际,心中明白——这场巷战的胜利,只是开始,瓦剌未退,旧党未除,他仍需砥砺前行,守护这大吴江山。
片尾
德胜门的晨光驱散了夜的寒意,柳荫巷内的硝烟渐渐散去,神机营士兵们正在拆除路障,修复被炮火损坏的民宅。那名年轻的火铳手正在给火铳上油,动作娴熟而认真;三位老人坐在老宅门槛上,看着士兵们,脸上满是欣慰。
萧栎站在积善胡同的碾坊旁,望着神机炮的炮口,上面还沾着硝烟的痕迹。秦飞送来最新奏报:“瓦剌主力见迂回失败,已退至五十里外,派使者来求和,愿送还掳走的平民。”萧栎道:“准和,但需瓦剌赔偿火器物料,否则绝不接受。”秦飞领命而去。
太监递来早膳,萧栎却没有吃,而是走到一名受伤的士兵面前,亲自给他换药。士兵感动得热泪盈眶:“陛下,臣还能再战!”萧栎点头:“好,养好伤,随朕北伐!”他知道,今日的守,是为了明日的攻,总有一天,他要率军北上,彻底消除瓦剌的威胁。
阳光洒在萧栎的甲胄上,金光闪闪,他望着德胜门的城楼,心中充满了信心——有神机营的铁血,有百姓的支持,有自己的运筹,大吴的江山,必将稳如泰山。
卷尾语
成武帝萧栎德胜门巷战推演半日,非仅“战术绘图”之技,实为“帝王亲决、破除掣肘、火器革新”的多重突破。从察觉工部扣械,到压下旧党不妄动,显制衡之智;从亲勘街巷问计士兵,到蘸血绘图定伏兵,显务实之诚;从诱敌入巷火器齐发,到战后清算留有余地,显全局之谋。三者合一,构成大吴危局下“军事决策与权力博弈”的完整逻辑链。
此推演之事,有三重历史价值:其一,战术革新之范——在常规城防难阻骑兵的背景下,首创“民宅伏火器、街巷设陷阱”的巷战战术,将神机营火器优势与街巷地形结合,为后世京师城防提供范本,此后大吴边卫守城多效仿此策;其二,权力制衡之智——对周瑞“斩立决”以震慑工务贪腐,对李嵩“罚俸留任”以稳文官集团,既除乱军之恶,又防朝局动荡,显帝王“恩威并施”的成熟权术;其三,军民协同之证——疏散百姓时以银钱安抚、以荣誉激励,最终获百姓协助,证明“守城非仅军之责,亦需民之助”,为“军民同心”的治国理念提供实践支撑。
然革新与制衡仍需深化:神机营火器虽显效,却仍依赖工部供应,需建立“兵部直辖火器营”,摆脱工务掣肘;旧党虽遭敲打,李嵩仍掌吏部,需逐步培养忠良官员,替代旧党势力;瓦剌虽退,仍为边患,需加强神机营训练,改良火器性能。然此次巷战的胜利,已为大吴注入“火器强军、帝王亲政”的精神动力——士兵知火器之利,更愿精研战术;百官知帝之明察,更不敢贪腐乱军;百姓知帝之护民,更愿同心守城。
萧栎蘸血绘伏兵图之事,终将载入《大吴兵志》,与元兴帝组建神机营、永熙帝德胜门御敌并列,成为“大吴火器战术革新”的里程碑。那幅带血的《德胜门街巷伏兵图》,不仅是战术图纸,更是帝王与士兵同生共死的见证,是军民协同守土的象征,指引着后世君臣:守城之策,在变不在守;治国之道,在和不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