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不是太保修民本,怎教寒甲又归营(3 / 4)

加入书签

的情况。”众人领命,分头行动。谢渊走出兵部,晨光洒在身上,带着暖意,他望向五营的方向,心中充满希望——只要肃清奸佞,安抚士兵,京师一定能守住,大吴一定能中兴。

回到五营时,士兵们正在吃早饭,一碗热气腾腾的糙米饭,一碟咸菜,还有一块肉干。看到谢渊,士兵们纷纷站起来行礼:“大人!”谢渊笑着点头:“都坐下吃吧,吃饱了才有力气操练。”他走到一个年轻士兵面前,看到他碗里的肉干,问道:“好吃吗?”士兵点点头,眼眶发红:“大人,这是我三个月来第一次吃到肉……”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不会了,本公保证,你们的粮饷和冬衣,再也不会被克扣。”

在营垒里转了一圈,看到士兵们有的在缝补甲胄,有的在擦拭武器,有的在操练阵型,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个为首的士兵拿着一封家书跑来:“大人,我娘来信了,说家里的房子保住了,理刑院的人也没再来骚扰!”谢渊接过家书,上面写着“儿啊,多亏了谢大人,你要好好守京师,别给家里丢脸……”他笑着把信还给士兵:“好好守,你的家人在等你凯旋。”

巳时,秦飞派人送来消息:“陈忠已经被拘押,刑部正在审讯;户部粮饷清查完毕,共追回克扣银两五万两,涉及官员二十余人,都已被拘押;李嵩得知陈忠被抓,称病不上朝,属下已经派人监视他的府邸。”谢渊点点头:“好。告诉刑部,务必让陈忠供出所有同党,一个都不能漏!另外,李嵩那边要盯紧,若他有异动,立刻禀报。”

此时,礼部尚书王瑾赶来:“谢太保,陛下让我来看看士兵们的情况,还带来了一批药材,给冻伤的士兵用。”谢渊接过药材清单,感激道:“有劳王尚书了。士兵们的冻伤已经让医官处理了,情况好多了。”王瑾叹了口气:“都是陈忠和李嵩造的孽,若不是你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谢渊道:“当务之急是整顿军纪,肃清奸佞,让京师安稳下来。”

午时,谢渊坐在五营的营帐里,看着士兵们操练的身影,心中满是欣慰。他拿起那份士兵的联名信——上面有五百多个手印,写着“愿随谢太保守京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将信折好,放进怀里,对身边的兵部侍郎说:“以后五营的粮饷和冬衣,由兵部直接发放,不再经过户部;营官的任免,要经过玄夜卫的忠良核验,李嵩的门生,一律不得担任。”侍郎领命:“大人放心,属下这就去办。”

谢渊走出营帐,阳光正好,营垒里的旗帜迎风飘扬,上面的“大吴”二字格外醒目。他望向西直门的方向,那里的守军正在严阵以待,瓦剌再也不敢轻易来犯。他知道,这场夜巡查逃的风波虽然结束了,但肃清旧党、整顿吏治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守住“护民治军”的初心,只要士兵们和他一起坚守,大吴的江山就一定能稳固。

片尾

五营的暮色温柔,营垒里的火把渐渐点亮,连成一片,像一条火龙,守护着京师的左翼。谢渊站在营门旁,望着士兵们巡逻的身影,他们的步伐坚定,眼神明亮,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迷茫与恐惧。

帐内的案上,整齐地摆放着那些家书,旁边是追回的克扣银两和冬衣清单,还有陈忠等人的供词。这些东西,都是这场风波的见证,也是大吴吏治从浊到清的开始。

秦飞送来最新的消息:“陈忠供出李嵩曾指使他克扣粮饷、构陷士兵,陛下已经令玄夜卫搜查李嵩府邸,不日便可定罪。”谢渊点点头,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李嵩这个旧党核心,终于要倒了。

风从营外吹来,带着春天的暖意,谢渊摸了摸怀里的联名信,感受到那些手印的温度。他知道,只要他和这些士兵在一起,只要朝廷能坚守“护民治军”的初心,大吴就不会倒,京师就永远安稳。

卷尾语

大吴太保谢渊夜巡营垒查逃半日,非仅“整顿军纪”之役,实为“除奸纾困、军心凝聚、吏治清源”的关键转折。从夜巡发现逃路地图与家书惨状,到斥退营官、拘押陈忠亲信;从补发粮饷、解救士兵家人,到彻查户部克扣、构陷黑幕;从士兵感恩归心,到旧党核心受挫,谢渊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治军必先安民、除奸必先恤下”的真理。

此查逃之事,有四重历史意义:其一,破“旧党构乱京营”之谋——陈忠以“克扣+构陷”逼士兵逃遁,欲为瓦剌内应,却被谢渊及时发现并挫败,保住京师左翼防线;其二,立“治军以民为本”之范——通过补发粮饷、解救家人、焚毁逃图,以实际行动安抚士兵,证明“军心非靠威慑,而靠体恤”,为后续京营整顿立标杆;其三,显“律法不阿权贵”之严——营官为李嵩门生,陈忠为六部侍郎,谢渊不顾其背景坚决拘押,彰显“无论官阶,犯法必惩”,震慑旧党余孽;其四,补“军民同心守京师”之环——士兵因谢渊之仁而愿死战,百姓因士兵之守而得安稳,形成“官护民、民拥军”的良性循环,补大吴危局下“民心即防线”的历史闭环。

然旧党肃清、吏治整顿仍需深化:李嵩虽将定罪,其党羽遍布地方卫所,需秦飞与谢渊联动清查;户部粮饷制度需彻底改革,建立“兵部直发+玄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