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若非此身 持正不弯,怎保京师 万里安(3 / 4)

加入书签

,水带着血腥味,却让他格外清醒:“陈忠那边,查得怎么样了?”张启道:“玄夜卫已经控制了他的亲信,正在查他私分军粮、包庇参将的证据,很快就能有结果。”

谢渊回到西直门内,礼部的官员正在指挥士兵收殓平民尸骸,将尸体一具具抬上马车,准备运往城外安葬。幸存的平民站在路边,有的对着谢渊鞠躬,有的在哭自己的亲人,却再没有了之前的怨怼——他们看到了谢渊斩将立威,看到了士兵们奋力杀敌,知道这位太保是真心护着他们的。

一个老丈走到谢渊面前,递上一碗热粥:“大人,您辛苦了,喝碗粥暖暖身子吧。”谢渊接过粥,碗沿还带着老丈的体温,他喝了一口,粥很稀,却带着米香,是老丈家里仅有的粮食。他放下碗,对老丈说:“老人家,对不起,是我治军不严,让您的亲人受了难,我向您赔罪。”老丈摇摇头:“大人已经斩了坏人,还我们公道了,我们不怪您。”

谢渊望着老丈的背影,心中满是愧疚——若他能早点查出参将的罪证,若他能不听信陈忠的谎言,这些平民就不会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彻底肃清旧党,整顿吏治,让这样的惨剧再也不会发生。

黄昏时分,秦飞派人送来密信:“陈忠已被拘押,供出李嵩令他‘包庇参将、私分军粮’的细节,还供出其他几个克扣粮饷的将领,玄夜卫正在抓捕;新帝令您暂掌西直门防务,待局势稳定后再回兵部。”谢渊读完密信,心中松了口气——陈忠伏法,李嵩的党羽又少了一个,京营的吏治,终于能清肃一些了。

他走到尸山原来的位置,那里已经被清理干净,只留下暗红色的血痕,像在提醒着这场惨剧。礼部的官员来报:“大人,平民尸骸已经安葬在城外的‘义民陵’,立了石碑,上面刻着所有死者的名字。”谢渊点头:“好,明日我亲自去祭拜。”

夜幕降临,西直门的城楼上亮起了火把,士兵们在城垛后值守,目光坚定,再没有了之前的慌乱。谢渊站在城楼上,望着北方的天际,心中明白:守住城门容易,守住民心难;肃清一个参将容易,肃清所有旧党难。但他不会放弃,只要他还在,就会一直护着京师的百姓,一直守着大吴的江山。

第二日清晨,谢渊带着亲兵去城外的“义民陵”祭拜。石碑上刻着一百二十七个名字,有的名字旁边还画着简单的符号,代表老人、妇女或孩子。他躬身行礼,额头抵着石碑,声音带着哽咽:“百姓们,我对不起你们,是我治军不严,让你们惨遭横祸。我向你们保证,一定会查清所有真相,严惩所有罪犯,让你们的血不白流;我会护好京师,护好你们的家人,让大吴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惨剧。”

祭拜完毕,他回到西直门,兵部侍郎来报:“大人,李默副总兵已经率部返回宣府卫,京营的其他部队也都派人来学习您的治军方法,说要整肃军纪,不再让溃逃的事发生。”谢渊点头:“好,让他们都来,我亲自给他们讲《大吴军律》,讲护民的重要性。”

他走进西直门的军营,士兵们正在操练,喊杀声震天。他站在操练场边,看着士兵们整齐的阵型、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欣慰——军魂还在,民心还在,大吴的江山,就不会倒。他摸了摸袖中剩下的“斩将令”,知道这令牌或许还会用到,但他希望,再也没有用到的那一天。

片尾

西直门的晨光洒在城楼上,谢渊的身影映在城砖上,显得格外挺拔。他站在垛口旁,望着城外的“义民陵”方向,手中握着那份记录着平民姓名的册子,指尖轻轻摩挲着那些名字——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誓言。

军营里传来操练的声音,整齐而有力,不再有往日的松散。户部的官员正在发放军粮,士兵们有序地排队领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幸存的平民提着篮子,给士兵们送来水和干粮,军民之间,再没有了之前的隔阂。

秦飞派人送来新的消息:“李嵩的其他党羽已经被全部抓获,刑部正在审讯,京营的吏治彻底清肃了;新帝令您回兵部任职,总领北伐军务。”谢渊读完消息,望向北方的漠北——那里是瓦剌的方向,是北伐的战场,是他接下来要守护的地方。

他走下城楼,翻身上马,朝着兵部的方向驶去。风从耳边吹过,带着春天的暖意,他知道,这场惨烈的博弈还没有结束,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带着忠良们,带着百姓们,守住大吴的江山,迎来真正的太平。

卷尾语

大吴太保谢渊西直门尸山整军半日,非仅“斩将阻敌”之事,实为“军法肃纪、破除包庇、民心挽回”的关键转折。从目睹尸山之惨、怒斥理刑院包庇,到查参将罪证、袖藏斩令立威;从率溃兵反击瓦剌、收殓平民尸骸,到拘陈忠清旧党、整肃京营吏治,谢渊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忠良以军法护民、以律法惩奸”的真理。

此整军之事,有四重历史意义:其一,破“官官相护”之网——参将恃李嵩为靠山、陈忠为包庇,却被谢渊以“斩将令”当场斩之,再拘陈忠查旧党,撕开旧党“以私废公”的遮羞布,为后续清剿李嵩党羽奠定基础;其二,立“军法护民”之范——谢渊以“平民之死”为戒,斩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