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谁肯泄?尸僵犹握残铠铁(4 / 4)

加入书签

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饭——这是家的味道,是他要守护的味道。

第二日,刘景再审陈侍郎和守将,两人供出李嵩的其他门生也在京营里私扣粮饷,秦飞立刻派人去抓,京营里的腐败风气一下子清了不少。谢太保还下了令,给西直门的守军补发军粮,严惩了几个克扣粮饷的小吏,还把西直门的城门换了新的,装了顶门石。

士兵甲因为报信有功,被升为正八品总旗,管着五十名兵卒。他把老卒的孙子接到身边,教他读书识字,还给他讲西直门的事:“你爷爷是英雄,他为了守城门,死得值。”孩子点点头,拿着老卒的断刀,说:“我以后也要像爷爷和叔叔一样,守城门,护老百姓。”

几个月后,西直门重建好了,士兵甲带着兵卒在城楼上值守。他的火铳擦得锃亮,军粮充足,兵卒们士气很高。他望着北方的天际,再也没有黑尘,只有蓝天白云。风从城楼上吹过,带着春天的暖意,他握紧手里的火铳,对着兵卒们喊:“都精神点!守好这门,就是守好咱们的家!”兵卒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城垛上的霜都化了,滴在地上,汇成细流,像在诉说着那场烽烟,也像在期盼着永远的太平。

片尾

西直门的城楼上,士兵甲正带着兵卒操练,火铳的“砰砰”声在晨光里回荡。他穿着新的鳞甲,肩甲处补了新铁,腰腹的甲片虽然还亮,却多了几道新的磨痕——是这几个月操练磨出来的。城楼下,老百姓在摆摊,卖粥的张婶还特意给他留了碗热粥,说“伍长,多喝点,有力气守城”。

士兵甲摸了摸怀里的瓦剌令牌,这令牌被他用布包着,磨得光滑——不是记恨,是提醒:忘了过去的惨,就会有将来的祸。他望着安定门的方向,岳都督的旗号还在,德胜门的鼓声隐约传来,心里知道:大吴的城门,不是靠一个人守的,是靠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兵卒,像岳都督、秦飞、谢太保一样的忠良,一起守着的。

风又吹来了,带着春天的暖意,士兵甲握紧手里的火铳,对着兵卒们喊:“都跟上!再练十遍!咱们多练一遍,老百姓就多一分安稳!”兵卒们齐声应和,声音里满是坚定,像西直门的城墙一样,牢不可破。

卷尾语

西直门烽烟半日,以士兵甲之眼,见守将之奸、陈忠之毒、军民之惨,亦见岳谦之勇、秦飞之严、律法之彰。此非仅“一城之祸”,实为大吴成武年间“旧党余孽作乱、忠良护城、军民坚守”的鲜活注脚——守将克扣军粮、通敌弃城,皆因李嵩党羽把持京营、任人唯亲,若不肃清,军无战力,城无防线;陈忠构陷乱军、理刑院包庇,显六部与特务机构官官相护之黑,若不破除,律法形同虚设,民心涣散;士兵甲冒死报信、老卒至死坚守,显底层军民“守土护家”之魂,若失此魂,国无根基,危局难挽。

此事件有三重历史镜鉴:其一,吏治清明为强军之本——京营腐败非一日之寒,守将能通敌,皆因李嵩“任人唯亲”,后续谢渊奏请“京营将领需玄夜卫核验忠奸”,正是从此事件中来,显“选将先选忠”之要;其二,律法严明为安邦之基——秦飞破理刑院包庇,不以官阶护奸佞,终使通敌者伏法,刘景严审案犯,不攀咬不徇私,显“律法面前无贵贱”,此为大吴律法体系在危局中的一次重要实践;其三,军民同心为守城之魂——士兵甲无官阶之高,却以“护家”之念冒死破奸;老百姓无兵权之重,却在瓦剌入城后仍与兵卒并肩;岳谦、李默驰援,不顾安危,此三者同心,方驱瓦剌、保京师,显“民为社稷之本,兵为百姓之盾”。

然肃清旧党、整顿吏治非一日之功:李嵩虽未直接涉案,其党羽仍藏于六部与地方卫所,需秦飞与谢渊持续清查;西直门军民伤亡需户部与礼部安抚,城防需工部加固,军粮供应需户部建立“按月核查”制度,防“前清后乱”;士兵甲虽升为总旗,却仍需更多“忠勇之兵”,需兵部修订“军功制度”,让更多底层兵卒有上升之路,而非仅靠官官相护。

士兵甲之平凡,恰是大吴之不凡——他无显赫家世,无高官举荐,却以“守城门、护百姓”之初心,在绝境中撑起希望。西直门烽烟终将淡去,然他藏信报信之勇、老卒至死不降之烈、忠良查案护城之责,终将铭刻于京师城墙,成为大吴“军民同心、律法护邦”的永恒见证,提醒后世:江山非一人之江山,乃军民共守之江山;律法非一人之律法,乃护佑万民之律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