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忠将潜通肺腑音,亲信甘担斧钺险(3 / 3)
。萧桓的指尖顺着标注往下滑,忽然想起岳峰战死时的场景——那年漠北战事急,岳峰率部阻击漠北部族,战至最后一人,身中数箭仍握着战刀,喊着“护大吴”,后来他追封岳峰为“镇国将军”,将岳谦提拔为都督同知,就是希望岳家的忠勇能传承下去。如今看这图上的岳家军部阵,岳谦果然没辜负他的期望,也没辜负岳峰的遗志。
他将图贴在胸口,能感觉到薄麻纸的微凉,却像触到了边军将士的体温——宣府卫的骑兵正在练“鸳鸯阵”,京师的新兵正在练“长枪阵”,谢渊在教新兵握枪,岳谦在巡视骑兵营,秦飞在南京护着粮饷,这些画面在他脑海里渐渐清晰,让他想起自己当年的誓言:“要护大吴百姓,要守大吴江山”,如今虽然困在南宫,却仍能通过这张图,感受到大吴的脉搏,感受到忠良的力量。
夜幕降临,殿内的烛火被点亮,昏黄的光映在《大吴祖制录》上。萧桓从夹层里抽出操练图,放在烛火下,仔细看着图上的每一个细节,生怕漏了什么。忽然,他发现图上骑兵营的“岳”字纹旁,还画着一个小小的“星”形标记——那是元兴帝时“靖难军”的标记,岳峰当年就是靖难军的将领,岳谦沿用这个标记,是为了提醒边军“勿忘祖训,勿忘忠勇”。
萧桓的眼眶微微发热,他想起元兴帝“靖难守边”的事迹,想起永熙帝“护民安邦”的遗训,想起谢渊的血书、秦飞的密信、岳谦的部阵,这些都像珍珠一样,串联起大吴的历史,也串联起“忠良相承”的信念。他对着烛火,轻声道:“列祖列宗在上,儿臣定能等到北伐胜利,归京护好大吴的江山,不负你们的嘱托,不负忠良的期盼。”
夜深了,萧桓将操练图重新藏进《大吴祖制录》的夹层里,放在枕边。他躺在床上,手轻轻搭在书上,能感觉到图纸的存在,像握着一份沉甸甸的希望。梦中仿佛看到北伐的场景:谢渊率步兵列“长枪阵”,挡住瓦剌的骑兵;岳谦率骑兵用“鸳鸯阵”,绕到瓦剌后方;秦飞率玄夜卫死士,袭扰瓦剌粮道;瓦剌军节节败退,最后投降;他坐在奉天殿里,谢渊、秦飞、岳谦站在殿下,手里捧着庆功酒,说“上皇,北伐胜利了,大吴安稳了”。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缝,落在枕边的书上。萧桓醒来时,嘴角还带着笑意,他摸了摸《大吴祖制录》的夹层,操练图还在,希望也还在。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北方的天际,那里是京师的方向,是北伐的方向,也是他归京的方向。他在心中默念:“秦飞、谢渊、岳谦,朕在南宫等着你们的捷报,等着共饮庆功酒的那一天。”
片尾
南宫的晨光渐渐亮了,殿内的烛火还剩最后一点火星,《大吴祖制录》放在枕边,夹层里的操练图像一颗定心丸,让萧桓一夜安睡。他走到案前,拿起笔,在一张白宣纸上写下回信:“朕览图知边军渐强,甚慰;李嵩党羽虽仍阻挠,然忠良在,社稷安;朕在南宫谨候捷报,待北伐胜利,共饮庆功酒,共护大吴百姓。”
将回信折好,藏在一支旧笔的笔杆里,这是他与秦飞约定的传递方式——待小吏来取“城墙修补图”时,便将笔一并带回。萧桓握着笔,指尖触到笔杆里的回信,心中满是坚定:这封信,不仅是他的期盼,也是对忠良的回应;这张图,不仅是军情的传递,也是大吴中兴的希望。
窗外的晨雾渐渐散去,露出湛蓝的天空,萧桓望着北方,仿佛能看到边军操练的场景,能听到将士们的喊杀声,能闻到庆功酒的醇香——那一天,不会太远了。
卷尾语
大吴太上皇南宫接密信半日,非仅“览一图、读一言”之事,实为“明军情、坚信念、联忠良”的关键转折。从晨雾中接密信的惊险,到展图见军容的欣慰;从读附言感忠勇的触动,到忆奸佞阻扰的愤懑;从藏图于祖制录的珍视,到梦北伐庆功的期盼,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忠良与皇室隐秘联动”的重要性——秦飞以图为媒,传递的不仅是军情,更是“君臣同心”的信念;萧桓以藏为念,守护的不仅是图纸,更是“社稷可安”的希望。
此密信之事,有三重意义:其一,通军情,证北伐可行——边军三万新兵、五千旧部已练成,粮饷已到位,为后续北伐奠定基础;其二,联忠良,显君臣默契——秦飞藏图于修补图夹层,萧桓识图中隐藏信息,无需多言便懂彼此深意,补“忠良与皇室相知”的历史闭环;其三,破奸佞,彰忠勇之韧——李嵩党羽严查玄夜卫、克扣南宫用度,却挡不住密信传递、挡不住边军操练,显奸佞之谋终难得逞。
然危局仍在:李嵩党羽未除,仍在暗中阻挠北伐;瓦剌虽退,仍窥北境;南宫与外界联系仍受限制。然密信传递的意义,已远超“军情沟通”——它让困厄中的萧桓见了希望,让奋战中的忠良知有后盾,让天下百姓晓有盼头。待北伐号角吹响之日,便是这张操练图从“隐秘军情”变为“中兴见证”之时,便是“待上皇归,共饮庆功酒”的约定成真之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