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若使当年无此志,大吴社稷早成尘(3 / 3)
留下的江山。”
殿外的风雪渐渐小了,天边泛起一丝微亮,萧桓将诏纸放回楠木诏匣,盖好匣盖,放在案角。他走到殿内的先帝神位前(神位是他困南宫后,令小太监临时设的,供奉着元兴帝、永熙帝的木牌),躬身行礼,声音低沉:“列祖列宗在上,儿臣今日读谢渊之诏,知京师已复,瓦剌已退,儿臣心中甚慰。儿臣定当与萧栎、谢渊、岳谦同心,清剿李嵩奸党,迎北伐胜利,早日归京,护大吴社稷,安天下百姓,不负列祖列宗之托。”
行礼毕,他重新走到窗边,风雪已停,天边的微亮渐渐变成淡金色,映在南宫的宫墙上,竟有了几分暖意。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京师的谢渊、岳谦定已开始忙碌,南京的萧栎、秦飞也定在为北伐做准备,而他,也该为大吴做些什么——哪怕困在南宫,也要传递消息,揭露奸佞,做忠良们最坚实的后盾。
小太监端着早膳进来时,萧桓正坐在案前,修改给秦飞的密信,信中写“李嵩门生阻截京师粮饷,令玄夜卫死士暗中护送,若遇阻挠,可先斩后奏;另查李嵩私藏粮饷的仓库位置,待时机成熟,一并查抄,获取罪证”。小太监将早膳放在案上,见太上皇脸色比往日好,心中也松了口气。
萧桓接过密信,仔细读了一遍,确认无误后,交给小太监:“速交秦飞大人,务必亲手送到。”小太监领命退下后,萧桓拿起粥碗,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让他浑身都舒展开来。他望向窗外,天边的金色越来越亮,心中满是期盼——期盼秦飞能顺利护好粮饷,期盼谢渊、岳谦能早日肃清瓦剌,期盼北伐能早日胜利,期盼他能早日归京,与忠良们一起,让大吴重现往日的繁荣,让百姓再也不受战乱之苦、奸佞之害。
片尾
南宫的雪停了,天边露出鱼肚白,案上的残烛已燃尽,只留下一截焦黑的烛芯。萧桓将给秦飞的密信交给小太监后,重新走到窗边,望着北方的天际——那里是京师的方向,是谢渊、岳谦守护的地方,也是他期盼归往的地方。
殿外的玄夜卫侍卫换了班,新上岗的侍卫是秦飞安插的人,见他望向北方,轻轻躬身:“太上皇,天快亮了,京师的消息,想必很快就会传来。”萧桓点点头,声音带着一丝暖意:“是啊,天快亮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一丝初春的暖意,吹在他的脸上。他知道,这风雪过后,大吴的春天,也该来了——谢渊会守住京师,岳谦会肃清瓦剌,秦飞会护好粮饷,萧栎会稳住朝政,李嵩等奸佞终会伏法,他也终会归京,与忠良们一起,护好这大吴的江山,护好这天下的百姓。
卷尾语
大吴太上皇南宫雪夜读诏半日,非仅“览一诏、忆旧事”之事,实为“明己过、识忠奸、坚信念”的心理蜕变。从雪夜接诏的孤寂,到读诏忆朝堂辩争的愧疚;从悟李嵩党羽“借南迁谋权”的奸计,到敬谢渊“持祖制守京师”的忠勇;从感岳谦“承父志护国门”的担当,到定“助忠良清奸佞”的决心,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悔悟即仁明”的道理——昔年的犹豫,成了今日鉴奸佞的镜;谢渊的忠勇,成了今日护社稷的盾;岳氏的遗志,成了今日励人心的火。
此读诏之事,有三重意义:其一,破“谢渊谋逆”之谣——诏中“拒南迁、复京师”的细节,证谢渊守的是社稷,非为夺权;其二,显萧桓之悟——从“信奸佞”到“识忠良”,从“困守南宫”到“愿助清奸”,为后续皇室内部凝聚打下基础;其三,承“忠勇遗志”——岳峰战死、岳谦死守、谢渊力拒,三代忠勇的传承,成了大吴中兴的精神根基。
然危局仍在:李嵩党羽未除,粮饷阻截之险仍存;瓦剌虽退,仍窥北境;北伐之路,尚需君臣同心、将士用命。萧桓之忆旧,非为沉溺过去,乃为以史为鉴——昔年能破南迁之议,今日便能破奸佞之谋;昔年能聚将士之心,今日便能聚天下之力。大吴的中兴,非一人之功,乃“君悔悟、臣忠勇、民同心”之功,而南宫雪夜读诏之日,便是这“同心”的新起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