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遥忆上皇漠北苦,誓提王师救归人(4 / 4)
他仔细读了三遍,确认无遗漏,才折好,放进一个牛皮封套,封套上盖着“成武帝御笔”的朱印——这枚印,今日刚从太庙请出,第一次用,便给了谢渊。
玄夜卫死士已在殿外候着。那死士身着黑色劲装,脸上蒙着黑巾,只露一双眼睛,见萧栎递来封套,双手接过时,动作轻得像怕碰坏了什么。“此信需亲手交给谢太保,若途中遇阻,可亮玄夜卫北司令牌,若令牌无用,便弃马步行,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把信送到。”萧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死士单膝跪地,低声道:“臣万死不辞!”说罢,将封套藏进衣襟内侧,转身消失在夜色中,只留下一阵轻风吹动门帘的声响。
萧栎走到窗前,推开半扇窗,夜风带着江南的湿气扑面而来,吹得他鬓角的发丝微动。抬头望向北方的星空,北斗七星格外明亮,那是通往京师的方向,也是通往漠北的方向。他想起谢渊在安定门城楼上中箭的消息,想起上皇在瓦剌营中可能受的苦,想起朱雀大街上百姓期盼的眼神,心中的期盼愈发浓烈——他盼着粮车早日抵达京师,让将士们能吃上一顿饱饭;盼着谢渊能靠着援兵,守住那道残破却坚韧的城墙;盼着北伐的号角早日吹响,他能亲自率军,到漠北接回上皇;更盼着有朝一日,南京与京师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大吴的江山再也没有战乱。
宫灯的光映在他的脸上,忽明忽暗,却掩不住眼中的坚定。萧栎轻声道:“上皇、谢太保、天下百姓,朕定不会让你们失望。”夜风卷着他的声音,飘向北方,像一句跨越山河的誓言,落在京师的城墙上,落在漠北的寒风里,也落在每一个盼着太平的大吴百姓心中。
卷尾
大吴成武帝南京登基半日,非仅“祭天承统”之仪,实为“破危局、聚民心、清奸佞”的关键节点。从祭天前的礼仪筹备——李嵩党羽私动礼器、伪造粮饷记录,到太子太傅与楚王监礼、玄夜卫核验,显“奸佞暗阻与忠良护礼”的博弈;从萧栎祭天誓“迎上皇、护社稷”,到朝贺定“北伐督府、粮饷督办”之策,显“新帝从犹豫到坚定”的转变;从查抄粮铺获刘焕截留实证,到暂缓处置李嵩以安朝堂,显“理政从冲动到审慎”的成长。
此登基之事,有三重意义:其一,明“忠孝两全”之旨——遥尊上皇,破瓦剌“大吴弃帝”之谋,安民心、稳军心;其二,定“北伐护疆”之策——设督府、调粮兵,为京师解围、迎上皇归埋下根基;其三,露“奸佞私弊”之形——查粮饷截留,为后续清李嵩党羽、整吏治提供实证。
然危局仍在:瓦剌铁骑未退,上皇仍困漠北;京师粮尽,谢渊麾下将士需野菜果腹;李嵩党羽虽露马脚,却仍藏于朝堂,暗阻北伐。成武帝虽登大位,然“迎上皇、复疆土、安百姓”之任,尚需君臣同心——太子太傅谋政、楚王督粮、谢渊守京、玄夜卫查奸,步步为营,方能不负祭天之誓,不负天下之望,不负大吴社稷之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