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南京议立定乾坤,太傅忠言破佞论(4 / 4)
北方的天际——那是通往京师的路,是北伐将士即将踏过的路,也是迎上皇归乡的路。风卷着灯影掠过墙面,像无数双百姓的眼睛,望着皇宫的方向,盼着北伐的捷报,盼着上皇的归期,盼着大吴的太平。
卷尾
大吴南京议立半日,非仅“立新君、定社稷”的仪典,实为大吴危局下“忠奸博弈、祖制变通、人心凝聚”的关键转折。当瓦剌挟上皇逼降、京师粮尽、谣言四起之时,朝堂之上,私念与公义、祖制与变通的交锋,恰如一面镜子,照见大吴君臣的人心百态:
李嵩之奸,在“借祖制之名,行夺权之实”——他引元兴帝“帝俘则亲王监国”之训,却刻意隐去“国危立长君”的祖制另条,暗中令门生囤积江南粮饷、散布“上皇已降”谣言,欲借“监国”之名架空萧栎,再借“北伐缺粮”阻迎上皇之策,其心在权不在社稷;
太子太傅之忠,在“敢破虚礼,敢护实义”——他以元兴帝永乐三年“迎太子兄归漠北”的祖制为据,破“立帝即弃帝”的谬论,更敢当众揭李嵩党羽囤积居奇之私,以“护民守土”之念压“官官相护”之私,甚至愿以三朝老臣之尊跪地谏言,其心在社稷不在虚名;
萧栎之明,在“弃虚名之累,担实责之重”——初时,他怕负“乘危夺权”之名而犹豫;见张校尉血布条上“愿陛下归”的血字、闻谢渊旧部“将士愿死战迎上皇”的泣诉后,终悟“君位非私产,乃护民之责”,遂定“改元成武、誓迎上皇”之策,设北伐督府、遣死士通敌营,其心在百姓不在尊荣。
此议立之事,非仅定君位,更定民心:江南百姓因“誓迎上皇”之诏而安,不再惧“瓦剌屠城”之谣;边军将士因“北伐督府”之设而奋,不再忧“朝廷弃己”之患;玄夜卫、宗室因“各担其责”而聚,不再陷“派系争执”之困——这便为后续谢渊死守京师、楚王督办粮饷、玄夜卫潜入瓦剌埋下根基,成“大吴中兴”的第一块基石。
然变局虽定,危局未消:瓦剌铁骑仍困上皇于大同卫下,马鞭指处,边卫烽燧屡传急报;京师粮饷仅够支撑旬日,谢渊麾下将士仍需靠野菜掺粮果腹;李嵩党羽虽暂敛锋芒,却仍藏于吏部、户部之间,暗阻粮饷调度。大吴中兴之路,非一蹴而就。唯有君臣守“忠孝两全”之念——如元兴帝迎兄、谢渊守京;持“护民守土”之责——如萧栎弃虚名、太傅担危局;步步为营清奸佞、固边防、筹粮饷,方能不负元兴帝“靖难安天下”之遗志,不负永熙帝“护民如护根”之嘱托,不负天下百姓“盼太平、盼君归”之厚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