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帝守纲常宁死战,胡窥神器竟空忙(4 / 4)

加入书签

也先,复边土,让你的‘死守边土’,不再只是血书,而是大吴的太平。”

随后,萧桓召集群臣于太庙内,立誓北伐:“今日也先围庙逼降,朕知大吴若不强,必遭胡虏欺辱!朕誓于列祖灵前,于谢勉灵前:今年秋,必遣师北伐,驱也先于漠北,复九边之土,护百姓之安!凡阻挠北伐者,以通敌论罪;凡助北伐者,朕必重赏!”

群臣躬身齐呼:“臣等遵旨!愿随陛下北伐,驱胡破敌!”

而此时的也先,正率胡骑退往漠北,他坐在马背上,望着京师的方向,脸色阴沉。身边的副将不解:“太师,咱们兵力占优,为何要撤军?”也先叹了口气:“萧桓这小娃娃,有硬骨,有民心,有忠勇,今日若硬攻,必两败俱伤;不如撤军,待他北伐时,再设伏破他——朕就不信,他能一直这么硬气!”

他转头对副将道:“传旨下去,整饬漠北各部,多造火器,多练骑兵,待大吴北伐,朕必擒萧桓,灭大吴,让这天下,归我瓦剌!”副将躬身应道:“遵太师令!”

夕阳西下,太庙前的血迹已被百姓清理,京营卒们仍在加固庙防,萧桓站在“忠烈碑”前,手中握着谢勉的环首刀,目光坚定——他知道,与也先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守护大吴的路,还很长。但他不怕,因为他有谢勉这样的忠勇,有百姓这样的民心,有君臣这样的同心,他相信,终有一日,能驱胡贼,复边土,让大吴的太平,永远延续。

片尾

太庙之围解后,萧桓按誓师之诺,命谢渊主持北伐筹备:户部调粮十五万石至边,工部造火铳八千支、火炮百五十门,兵部整饬京营卒八万、边军卒五万,约定同年秋会师居庸关。

也先退回漠北后,果然整饬兵力,遣细作潜入京师,打探北伐军情,欲设伏拦截;萧桓命玄夜卫严查细作,共抓获瓦剌细作二十余人,皆斩于闹市,曝尸三日,以震慑胡虏。

同年秋,谢渊率十三万大军北伐,萧桓亲至太庙,取谢勉的环首刀授与谢渊,曰“太保持此刀,如朕亲征,必斩也先,复我边土”;谢渊拜受环刀,率师出居庸关,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漠北。

北伐军与瓦剌军在漠北决战,谢渊用计诱也先入伏,京营卒与边军卒死战,斩瓦剌兵三万余,也先率残部远遁,再也不敢犯大吴边境。萧桓闻捷报,亲至太庙告祭列祖与谢勉,曰“祖灵庇佑,忠勇助力,朕终驱胡贼,复边土,不负今日庙前之誓”。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八年春,也先围太庙逼降,帝拒之,也先撤军。秋,帝命谢渊北伐,九年春败也先,复九边。史臣曰:‘庙围之拒,显帝之硬骨;北伐之胜,显帝之远谋。桓虽年少,却承神武帝之勇、元兴帝之智,护宗庙,驱胡虏,实乃大吴中兴之君。’”

《瓦剌秘史?也先列传》载:“也先围太庙,欲擒萧桓,未果,撤军后谋北伐设伏,亦败,瓦剌由盛转衰,再也不敢南犯。史臣曰:‘也先之败,非独兵之不精,实因萧桓有死节之君、忠勇之臣、民心之向,胡虏虽强,终难敌天下之顺。’”

《大吴史?礼制志?太庙》载:“德佑八年庙围后,帝诏增设‘庙围祭典’,每年春(围解日)亲至太庙,祭列祖、谢勉与护庙死难者,读拒降誓文,以‘守节拒胡’自勉,为大吴太庙重要礼制,历数帝未废。”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九?谢勉传》载:“庙围之役,帝持勉之环刀拒也先,后以刀授谢渊北伐,终败也先。帝诏‘勉之环刀,乃大吴忠勇之象征,藏太庙,与神武帝遗剑同祀’,曰‘见刀如见勉,见刀如见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