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一夜腥风催战鼓,血濡征袍恨难填(6 / 7)
藉与血腥。
谢渊率残兵护送萧桓回到京师,刚入安定门,吏部尚书李嵩、户部尚书刘焕等朝臣便迎了上来。李嵩见萧桓面色苍白,龙袍上还沾着血迹,忙上前道:“陛下受惊了,臣已令太医院在宫中备好汤药,陛下可先回宫歇息。”萧桓却摇头,声音沙哑:“先……先派人去落马坡清理战场,将阵亡将士的尸体运回城中,妥善安葬,再安抚他们的家属……”谢渊躬身道:“陛下放心,臣已令玄夜卫与刑部的人前往落马坡,负责清理战场与登记阵亡将士的姓名籍贯,定会妥善处置。”
玄夜卫的士兵们提着灯笼,在落马坡上清理战场。夜色中,灯笼的光忽明忽暗,映得地上的尸体与血迹愈发狰狞。一名士兵发现了岳谦的尸体,岳谦趴在地上,背上的伤口深可见骨,手中仍紧紧攥着那杆断成两截的长枪,手指因用力而泛白。“岳将军……”士兵哽咽着,小心翼翼地将岳谦的尸体翻过来,见他眼中仍睁着,似乎还在牵挂着战事。士兵轻轻合上岳谦的眼睛,心中满是悲痛——岳将军一生忠勇,镇守边疆多年,却最终战死在这城郊的陷阱中,连一句遗言都没能留下。
刑部尚书马昂与侍郎刘景也来到落马坡,两人蹲在陷坑边,仔细勘察。刘景看着坑底仍在滴落毒膏的尖木,眉头紧锁:“此毒名为‘见血封喉’,毒性猛烈,且极难解毒。若不是神机营及时赶到,陛下与太保恐真的难以脱险。”马昂点头,语气沉重:“周显、石崇通敌之事已确凿,可石崇说‘朝中还有他的人’,此事绝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在清理战场时,也需留意是否有瓦剌的密信或其他线索,或许能找到更多关于内奸的证据。”两人说着,便令刑部的人仔细搜查瓦剌兵的尸体,希望能找到有用的线索。
城中的百姓们听闻落马坡的惨状,纷纷闭门不出,街道上一片冷清,偶尔能看到几队巡逻的士兵,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一名老妇站在自家门口,望着落马坡的方向,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她的儿子是禁军的一名普通士兵,此次随陛下突围,至今未归。“儿啊,你快回来吧……”老妇喃喃自语,声音带着绝望,“娘还等着你回来吃娘做的面呢……”可她不知道,她的儿子早已倒在陷坑中,再也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再也吃不到她做的面了。
谢渊回到兵部衙门,刚坐下,便有亲兵来报:“太保,诏狱署提督徐靖大人求见,说有要事禀报。”谢渊眉头一皱,想起石崇与也先的对话,心中顿时起了疑:“让他进来。”徐靖走进来,脸上堆着笑,语气恭敬:“太保,听闻陛下平安回城,臣特来道贺。另外,臣在诏狱查到一些镇刑司的旧档,或许与石崇通敌之事有关,特来呈给太保。”谢渊看着徐靖,见他眼神闪烁,笑容僵硬,心中的疑虑更重:“徐大人有心了,档案留下,你先回去吧,若有需要,我会再传召你。”徐靖应下,放下档案便匆匆离开。谢渊拿起档案,刚翻了几页,便发现其中几页有被篡改的痕迹,心中暗道:“徐靖果然有问题,看来石崇说的‘朝中同党’,或许就包括他。”
次日清晨,萧桓在宫中召见谢渊、李嵩、刘焕等重臣。他坐在龙椅上,面色仍十分苍白,眼中满是疲惫与愧疚。“昨日落马坡一役,我军阵亡三万余众,”萧桓的声音带着颤抖,“皆是因朕轻信内奸,急于突围所致。朕有罪,愧对列祖列宗,更愧对战死的将士们。”谢渊躬身道:“陛下不必自责,此次之事,皆因内奸作祟,与陛下无关。当务之急,是加强城防,防止瓦剌反扑,同时彻查朝中同党,肃清内奸,以绝后患。”众臣纷纷附和,萧桓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便依谢爱卿所言,城防之事由谢爱卿总领,查内奸之事,由玄夜卫与刑部共同负责,务必尽快查清真相。”
玄夜卫的士兵们将周显与石崇分别关押在两处牢房,派人二十四小时看守,不许任何人探视。秦飞伤势稍有好转,便主动请命,负责审讯周显。他坐在周显对面,将那枚刻有令牌纹样的木片放在桌上:“周大人,这令牌纹样你认识吧?石崇已供认,是你令北司放缓巡查,也是你将陛下的突围路线告诉石崇。你若肯供出朝中同党,或许还能留一条性命。”周显却只是低着头,一言不发,无论秦飞如何审问,他都不肯开口。秦飞知道,周显是在等他的同党营救,只能暂时停止审讯,另想办法。
片尾
谢渊来到城郊的战场,此时阵亡将士的尸体已被全部运回城中,正在城外的空地上安葬。一座座新坟拔地而起,坟前插着木牌,上面写着将士们的姓名与籍贯。谢渊走到岳谦的坟前,躬身行礼,眼中满是悲痛:“岳将军,你放心,内奸定会被查清,瓦剌也定会为今日的死难者偿命。我会守护好京师,守护好大吴,不辜负你与其他战死将士的期望。”风吹过坟地,带来一阵萧瑟的寒意,仿佛是阵亡将士们的英灵在回应他的誓言。
刑部的人在清理瓦剌兵尸体时,发现一名瓦剌将领的身上藏着一封密信,信上的字迹潦草,却是用汉文所写,内容是“待萧桓入伏,便依计拿下谢渊”。马昂将密信呈给谢渊,谢渊看着信上的内容,眉头紧锁:“这封信的字迹,与徐靖昨日送来的档案上的篡改字迹有些相似。看来徐靖不仅是同党,还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