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三百亲兵同殉义,五百乡勇共捐生(4 / 4)
桥首;桥侧立“谢勉殉国处”石碑,刻谢勉战死之事,让百姓皆知少年忠勇。每当清明,百姓们都会自发前来“忠殇墓”祭拜,有的送花,有的送粮,有的带着孩子来,指着石碑说:“当年有个谢校尉,二十一岁,用命守住了咱们的家,你们要记住他。”
片尾
谢勉的灵柩安葬于京郊忠烈陵,与沈毅、卫峥等忠勇之臣的墓相邻。萧桓亲往送葬,为谢勉墓培土,题“忠烈校尉谢公勉之墓”,墓碑两侧刻联:“啮指书‘死守’,忠魂护国;捐躯叠桥板,义胆昭天”。
“死守”血书成为大吴传世之宝,历代帝王皆朔望亲祭,每逢边战,都会命人将血书送至前线,激励士卒——万历年间,大吴北击鞑靼,将士见血书,皆高呼“死守”,奋勇杀敌,终获大捷。
谢渊在后续数年中,率师收复安定门、朝阳门,击退瓦剌,重振大吴军威,官至太傅,仍每日去忠勇祠祭拜谢勉,直至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家人将自己的灵位与谢勉的灵位同祀,曰“父与子,共护大吴,生死不离”。
金水桥畔的“忠殇墓”,历经数代,香火不断。百姓们为谢勉立祠,曰“谢郎祠”,祠内供奉谢勉的环首刀和“死守”血书的复制品,每逢初一十五,皆有百姓前来焚香,祈求忠勇庇佑。
卷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九?谢勉传》载:“谢勉,字继忠,太保谢渊长子。德佑七年冬,守金水桥,殉国,年二十有一。帝亲殓,见其怀血书‘死守’,恸哭,追赠京营佥事,谥忠烈,祀忠勇祠。史臣曰:‘勉之忠,不在位高,而在志坚。啮指书誓,死不旋踵,此乃大吴少年之魂,天下士民之范也。’”
《大吴史?奸臣传?郎文传》载:“郎文,工部营缮司主事,正六品,贪贿通敌,换金水桥朽栅,致谢勉无险可守。后被斩,曝尸三日,百姓唾骂,尸骨无存。史臣曰:‘文掌营缮,却以私废公,以朽栅资敌,害忠勇、陷皇城,其死不足以谢天下。’”
《玄夜卫档?器物录》载:“谢勉血书,帛质,长一尺二寸,宽五寸,‘死守’二字为指血所书,笔力遒劲,血痕凝紫,指印嵌帛。帝命以鎏金匣盛之,供奉太庙西庑,与神武帝遗剑同祀,题‘守土之魂’,历代帝王朔望亲祭,为大吴传世之宝。”
《大吴史?礼制志?太庙》载:“帝诏‘谢勉血书“死守”,为大吴守土之象征,入太庙西庑供奉,朔望帝亲祭,百官入太庙必先拜血书,违者以“不敬”论罪’。此制历永熙、泰昌诸帝,未废,成为大吴太庙重要礼制。”
《大吴史?刑法志》载:“金水桥内奸案后,帝命修订《大吴律?奸党律》,新增‘通敌害忠勇者,凌迟处死,家属流放五千里’‘官员为奸佞请托者,革职为民’之条,由刑部刘景主持修订,颁行天下,以儆效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