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甲胄犹存巷战痕,咳血仍登太庙门(4 / 4)
前进一步!”百官们的态度从之前的犹豫、主和,变成了如今的坚定、主战,太庙中充满了同心协力的气氛。
萧桓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他对谢渊道:“太保,京师的防务,边军的调度,还有清查内奸党羽的事,都交给你了。你要保重身体,大吴离不开你。”谢渊躬身道:“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百姓所望!”
可他刚说完,就觉得眼前一黑,身体晃了晃,差点栽倒。亲兵赶紧扶住他,他咳了几声,又吐出一口血,脸色白得像纸。医官赶紧上前,给谢渊把脉,眉头紧锁:“陛下,太保的旧伤复发,又劳累过度,需立刻回府静养,不然……不然恐有性命之忧!”
萧桓赶紧命人抬来软轿,送谢渊回府,并命太医院院使(正五品)亲自负责谢渊的治疗,务必治好他的伤。谢渊躺在软轿上,看着太庙的先帝牌位,又看了看萧桓和百官,心里满是放心——朝会定了拒和,内奸落网,百官同心,大吴的江山,终于保住了。
软轿缓缓离开太庙,秦飞跟在旁边,低声对谢渊道:“太保,您放心,清查内奸的事交给臣,定不会让李嵩、王瑾的党羽漏网。”谢渊虚弱地点点头,闭上眼睛,嘴角却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他知道,只要君臣同心,军民协力,瓦剌必败,大吴必安。
朝会结束后,萧桓下旨:驳回瓦剌的议和条件,将瓦剌使者驱逐出境;命谢渊总领京师防务与边军调度,秦飞彻查李嵩、王瑾的党羽,陈忠负责粮饷与物资供应,岳谦、李默率军守边;同时,追赠彰义门巷战阵亡的亲兵与百姓,厚待其家属,以鼓舞士气。
瓦剌使者得知议和被拒,又听说李嵩、王瑾被革职下狱,知道大吴君臣同心,再攻京师无望,只能悻悻地返回瓦剌。太师也先得知后,沉默了良久,对身边的副将道:“大吴有谢渊这样的忠勇之臣,有这样同心的君臣百姓,看来,短期内是不能再攻大吴了。”
片尾
谢渊在府中静养,太医院院使每日亲自诊治,萧桓也时常派太监来探望,询问他的病情。秦飞彻查李嵩、王瑾的党羽,共抓获吏部、礼部、镇刑司旧吏三十余人,皆押入诏狱,由刑部侍郎刘景主审,查明他们或通敌、或贪腐、或包庇,无一例外,最终皆按律论处,有的被斩,有的被流放,有的被革职为民——内奸的网络被彻底清除,朝堂终于清明。
陈忠追回李嵩私扣的粮饷万石,拨给边军;工部修缮好西直门、彰义门的城防,制造了新的火炮五十门、弓箭万余支,支援边军。岳谦、李默率军驻守宣府、大同二卫,加固边防线,瓦剌游骑几次袭扰,都被他们击退,边地渐渐安定。
百姓们得知朝会拒和、内奸落网的消息,纷纷自发地来到谢渊的府邸外,送上自家做的汤药和干粮,有的甚至在府外焚香祈福,希望谢渊早日康复。林阿妹、张老汉的孙子等巷战幸存的百姓,也带着亲手做的小玩意,来探望谢渊,林阿妹还给谢渊唱了她新编的《保家国》小调:“谢太保,守家国,拒胡贼,保山河;君臣同心,百姓协力,大吴江山万年牢!”
谢渊在府中听到小调,心里满是暖意,他知道,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大吴的军民,终是守住了家国。他虽然仍需静养,却已开始处理军务,每天让杨武送来军报,亲自批复,确保边军和京师的防务万无一失——他要等到京师彻底安定,边军彻底稳固的那一天,才敢真正放下心来。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太庙朝会,帝初惑于李嵩、王瑾之和议,谢渊带病入庙,斥和议、揭奸佞,出示通敌证据,帝悟,遂拒和,革嵩、瑾、靖职下狱,命渊总领防务。史臣曰:‘桓之悟,非独渊之功,亦因太庙列祖之灵、百官之醒、百姓之望。拒和之后,内奸除,朝政清,边军固,瓦剌退,大吴之危遂解。’”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太庙朝会,渊扶病入,咳血不止,犹斥和议,陈证揭奸,帝悟,拒和斩佞。医官谓‘渊伤重濒死,犹念家国’,帝命太医院全力诊治。渊病中仍理军务,批复军报,未尝稍歇。时人赞曰:‘谢公之忠,可昭日月;谢公之勇,可撼山河。无谢公,无大吴之安。’”
《玄夜卫档?太庙朝会录》补:“李嵩、王瑾、徐靖下狱后,供出石崇‘许以议和后,助其复镇刑司提督之职’,秦飞遂擒石崇,搜出其与瓦剌往来的密信(欲献京师布防图),帝命将石崇与李、王、徐一同处斩,抄没家产,补入军饷。镇刑司旧党经此一役,彻底覆灭,帝命将镇刑司并入玄夜卫,不再设专司,以防旧党复起。”
《大吴史?刑法志》载:“德佑七年,帝因李嵩、王瑾通敌案,命刑部修订《大吴律?奸党律》,新增‘通敌议和、私扣军饷’之条,规定‘凡官员通敌议和、私扣军饷者,斩立决,家属流放三千里’,以儆效尤。此律后历永熙、泰昌诸帝,未废,成为大吴惩治奸佞的重要律法。”
太庙朝会定乾坤,谢公带病斥和言。奸佞通胡谋相位,忠良泣血护中原。供词揭破豺狼胆,粮账显明蛀虫根。帝悟立诛亡国辈,众醒齐保汉家藩。至今阶石留诗迹,犹让后人忆故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