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甲胄犹存巷战痕,咳血仍登太庙门(2 / 4)

加入书签

定:“不行,某必须亲自去!某要当着先帝的灵位,当着百官的面,揭穿这些奸贼的真面目,告诉他们,议和就是亡国,割地就是辱祖!”他让人取来那把巷战卷刃的镇国剑,放在案上,“明日,某就带着这把剑去太庙,剑在,某在;剑亡,某亡!”

与此同时,李嵩的府第里,灯火通明。吏部侍郎张文(正三品)、礼部尚书王瑾、诏狱署提督徐靖正围坐在案前,桌上摆着丰盛的酒菜,却没人有心思吃。李嵩拿着一杯酒,却没往嘴边送,眼神阴狠:“明日太庙朝会,你们都要跟着某主和,就说‘国库空虚,士卒疲惫,不议和则京师危’,只要帝松口,割了二卫,瓦剌就会保某做太宰,到时候,你们个个都有好处!”

张文点头哈腰:“尚书放心,属下已串联了十五名官员,明日定帮您说话。只是……谢渊那厮要是反对,怎么办?”李嵩冷笑:“他反对也没用!某已让人散布谣言,说他‘拥兵自重,拒和是为了夺权’,再让徐提督拖延核验通敌的罪证,只要朝会上没人拿出证据,帝定会信某的话!”

徐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尚书放心,诏狱里的细作,某已让人看住了,绝不让他们开口;秦飞那边,某也派了人盯着,他要是想带证据去太庙,某就……”他做了个“杀”的手势。王瑾却有些犹豫:“要是谢渊真带了证据,怎么办?”李嵩拍案:“怕什么?他刚打完巷战,重伤在身,说不定明日都来不了!就算来了,百官也多是怕事的,谁会帮他?”

太庙的晨雾还未散去,青石板路上就传来官员们的脚步声。正一品的李东阳(内阁首辅)走在最前,他穿着绣着仙鹤的官袍,手里拿着玉笏,神色凝重——昨日萧桓召他议事时,他就察觉李嵩、王瑾不对劲,却没找到证据,只能暗自祈祷谢渊能撑住。

官员们按品级分列:正一品官列前,从一品次之,正二品、从二品……依次排开,太庙的正殿前,摆着先帝的牌位,牌位前供着牛羊豕三牲,香火缭绕,庄严肃穆。萧桓穿着衮龙袍,站在牌位前,脸色沉重——他既怕拒绝议和会让瓦剌再攻京师,又怕答应议和会割地辱国,心里满是犹豫。

“陛下驾到——!”太监的唱喏声响起,百官纷纷躬身行礼。萧桓走到供桌前,上香行礼,嘴里默念:“列祖列宗在上,今日议瓦剌议和之事,关乎大吴存亡,臣儿不敢私断,愿听百官之言,求列祖列宗庇佑。”

就在这时,太庙外传来亲兵的脚步声——谢渊来了。他穿着那身巷战染血的甲胄,甲胄上的血痕已凝结成硬壳,泛着暗红的光,左臂缠着纱布,右手拄着卷刃的镇国剑,需两名亲兵搀扶,才能缓缓走进来。他的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每走一步,都忍不住咳嗽,咳得身体发抖,却仍挺直了腰杆,目光坚定地看向先帝的牌位。

百官们见状,都愣住了——谁也没想到,谢渊伤得这么重,还会来参加朝会。李嵩的脸色瞬间变了,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却很快又恢复镇定,心里暗骂:这老东西,命真硬!

谢渊走到萧桓面前,想躬身行礼,却因疼痛踉跄了一下,萧桓赶紧扶住他:“太保,你伤得这么重,怎么还来?快坐下歇息。”谢渊摇头,声音沙哑:“陛下,太庙朝会关乎家国存亡,臣就算只剩一口气,也要来!”他走到百官前列,靠着一根石柱站稳,目光扫过李嵩、王瑾,眼神冰冷。

“陛下,百官同僚,”李嵩率先站出来,躬身道,“瓦剌兵强马壮,我军经西直门、彰义门两战,伤亡逾万,国库空虚,边军粮饷不足,若再拒和,瓦剌恐再攻京师,到时候内城危矣!臣以为,当答应瓦剌的条件,割宣府、大同二卫,输黄金白银,暂避兵锋,待日后国力恢复,再图收复。”

王瑾立刻附和:“李尚书所言极是!《大吴礼制》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戎事不利,当以和为贵,保全京师,方对得起先帝的陵寝。若执意开战,京师破,先帝陵寝恐遭胡贼亵渎,臣请陛下三思!”他说着,还故意看了一眼先帝的牌位,试图用“礼制”和“先帝”施压。

吏部侍郎张文、工部侍郎周瑞(正三品)等二十余名官员也纷纷站出来,有的说“边军已无战力”,有的说“百姓不堪战乱”,有的甚至说“谢太保连年征战,耗损国帑,若再拒和,恐民怨沸腾”,一时间,主和的声音在太庙中占了上风。

萧桓的脸色更加犹豫,他看向李东阳:“李太傅,你怎么看?”李东阳沉吟片刻:“陛下,李尚书所言‘国库空虚、士卒疲惫’属实,然谢太保素有忠勇,定有不同见解,不如听听太保的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谢渊身上。他靠在石柱上,咳了几声,用手帕擦了擦嘴,帕子上的血点让百官们都倒吸一口凉气。谢渊抬起头,目光扫过主和的官员,声音虽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诸位所言,皆是谬论!议和不是避祸,是亡国!”

“谢太保,你这话就不对了!”李嵩立刻反驳,“瓦剌势大,我军难敌,议和是为了保全京师,怎么会是亡国?你莫不是想拥兵自重,故意拒和,好夺权?”他这话一出,百官们都议论纷纷,有的看向谢渊,眼神里满是怀疑。

谢渊冷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