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卒见此血皆忘死,一举破胡安帝京(7 / 7)

加入书签

拜血书。他们身着官袍,按职级高低排列,对着藏血书的楠木柜躬身行礼。谢渊致仕后,仍会每旬来一次——他不再穿官袍,只着一身素色便服,手里拄着一根拐杖,缓步走到木柜前,轻轻抚摸着柜门上的“忠证”二字。“这血不是我一个人的,”他常对着木柜低语,“是京师卒子的血,是百姓的血。愿后世再无围城之危,再无流言之乱,大家都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阳光透过东殿的窗棂,洒在他的身上,让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平和。

暮色降临,德胜门的血书摹本映着残阳,泛着淡淡的红光。祠丞锁上东殿的门,刚要离开,就听见城楼下方传来京营卒的操练声——“宁死不辱!”“宁死不辱!”的呐喊声,一声比一声响亮,与当年谢渊血书时卒子们的呼声重叠在一起,回荡在京师的街巷里。这声音,穿过岁月,成了大吴永不消散的忠魂之音,提醒着每一个人:只要忠勇之心不灭,家国就永远安稳。

片尾

萧桓率百官至忠良祠祭拜血书,亲题“丹心昭日”四字于祠门额。京营卒列阵于德胜门,面对血书摹本,齐诵“宁死不辱”,声传数里。礼部编撰《血誓纪实》,详载谢渊血书始末、瓦剌溃退之状,附血书摹本,颁行京营各卫,使卒子人人知晓“忠勇”二字之重。

时人观血书而叹:“谢太保以指血换京师安,此血书非绢上字,乃大吴臣民共守之忠魂也。”此后凡京营遇危,将领必举“宁死不辱”之誓,卒心皆振——此皆谢渊血书之遗泽也。

卷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德佑围急,渊沥血书‘宁死不辱’悬德胜门,军心大振,破瓦剌。帝赞曰:‘渊之忠,见于血书;卒之勇,激于忠誓。无此血书,京师殆矣。’”

《玄夜卫档?血誓录》补:“忠良祠藏血书之檀木柜,内置防潮香料,外刻‘忠证’二字,每岁冬由工部匠师检视绢质。京营新卒入伍,必至城楼观血书摹本,由将领讲解谢渊血书之事,以为训诫。至永熙帝时,边军遇鞑靼围,总兵仿渊血书立誓,卒心振,破敌——此制遂为大吴军俗。”

“自渊血书后,大吴军制多仿‘血誓’‘侦流言’之法,边军再无因流言溃乱之事。至永熙帝时,瓦剌遣使求和,愿还被俘卒、撤边境兵,帝仍命边军按‘血誓制度’整训,谓‘谢公之法,可保边安百年’。时人撰《京防录》赞曰:‘谢公一血书忠誓,万卒同心固帝京。百年无寇因忠励,血字永为军魂明。’”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血书之役,渊以指血明忠,卒振军心,破瓦剌,安京师。帝尝谓近臣曰:‘朕观谢渊血书,方知“忠”字之重——非独臣对君忠,亦需臣对民忠、卒对国忠。有此忠,虽强敌环伺,亦能破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