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夏木阴浓京畿危,乡民伏阙请戎衣(5 / 6)
——朝廷不能亏待忠义之人。”
张毅派周瑞修缮德胜门守城器械,加固箭楼、补充滚木、修复火器,还给乡勇营送了五十把新刀。周瑞对岳谦道:“守城器械修好了,火器也验过了,冬天若有战事,定能派上用场。”
岳谦道:“多谢周侍郎!有这些器械,再加上乡勇的箭术,德胜门固若金汤。”京师百姓自发在正阳门内摆宴,庆祝乡勇助战、边地安稳。街上挂满红灯笼,孩子们提着灯笼追着玩,商贩们吆喝着卖糖葫芦、卖风车,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起乡勇的功劳,都笑着说:“有乡勇守城门,咱们冬天能睡安稳觉了!”
瓦剌左贤王遣使入京求和,递上“永不袭边”盟约,愿“年年朝贡良马、羊皮,求大吴赐粮五千石”。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瓦剌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让使者见乡勇守城门之威,让他们知道京师有民心相助,再不敢来犯;朝贡需按礼制,粮可赐,但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京郊安稳,乡勇也能安心农练兵。”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德胜门的乡勇,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正遇乡勇冬训。周老汉率乡勇练箭,箭箭中靶;周虎等后生练刀,刀风凌厉。使者见了,脸色发白,私下对秦飞道:“大吴乡勇竟这么厉害,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这些乡勇定让你们有来无回!”使者连忙点头:“不敢!不敢!”
瓦剌使者与大吴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萧桓看着盟约,对谢渊道:“有乡勇助战,瓦剌才真心求和——这都是你的功劳啊!”谢渊躬身:“陛下,是乡民们的忠义感动了天地,是朝廷的仁政赢得了民心——民心安,边疆才能安。”
萧桓下旨:“京郊乡勇营为常设防务,隶兵部九门守御司,周老汉任‘德胜门乡勇统领’(正八品),长期驻守德胜门;通州、顺义、房山乡勇营各设统领一人,由兵部考核任命,农时务农,闲时练兵,战时助军。”
周老汉接到圣旨,激动得整夜没睡——他从一个乡民,成了朝廷命官,还能长期守城门,这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
谢渊巡宣府卫,对李默道:“京郊乡勇助战成效显着,你也可在宣府卫编练乡勇,农时务农,闲时练兵,若瓦剌再来,也多一层防务。”
李默点头:“谢太保说得对!俺这就奏请陛下,在宣府卫编练乡勇——有边军,有乡勇,瓦剌再不敢来!”
萧桓率内阁、六部总结德佑十五年事,李东阳道:“今年夏,乡民请战,谢太保勘奸规范,乡勇助守京师,瓦剌因之求和——此乃年度第一大功!”萧桓点头:“乡勇是大吴的基底,是民心的体现。朕要下旨,表彰周老汉等乡勇,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忠义之人,朝廷定不会亏待!”
谢渊道:“陛下,乡勇的功劳,也是百官同心、百姓支持的结果——愿明年,大吴更安稳,百姓更安乐!”
萧桓下旨赏乡勇:周老汉赏黄金五十两、绸缎二十匹;周虎等十人各赏银五十两、绸缎五匹;其余乡勇各赏银十两、粮一石。
乡勇营里张灯结彩,乡民们捧着赏赐,笑着说:“今年新年,俺们能好好过了!”周老汉道:“这都是陛下的恩,咱们明年更要好好守城门!”
秦飞将魏庸案的罪证(伪造文书、私刻官印、密信)封存于诏狱署东库,贴上“永世警示”封条。他对张启道:“这些罪证要好好存着,让后世官知道,借民心作乱的下场!”
德胜门的乡勇们仍在守城,周老汉带着后生们在城楼上贴春联,写着“乡勇守城门,百姓庆新春”。京郊百姓提着饺子、酒来慰问,与乡勇们一起过年,城楼上的笑声、祝福声,飘在京师的上空,温暖了整个国家。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德佑十五年夏,京郊乡民感国之危,伏阙请战,然为奸佞魏庸所惑,其间三人不幸殒身;既勘破奸谋、诛庸贬固,朕念民心忠义,恐寒万民向国之心,又思防务需固、典制需明,特颁此诏,着各部院遵行:
一、魏庸乱政案中,三名乡民为奸言所蔽,心怀护京之诚却遭横祸,其志可嘉,其情可悯。朕特追赠此三人为“大吴义民”,敕礼部备礼致祭;其家属所需抚恤金,由户部按“边军阵亡家属例”加倍拨付,岁给米五石、银十两,直至亲属身故,不得推诿延误。
二、京畿乃社稷根本,流言易扰民心、乱防务。着理刑院增设“流言核查司”,秩从五品,专司京郊州县流言勘验、真伪辨识;该司需与玄夜卫北司联动,凡涉边患、防务之流言,玄夜卫需即时派探核验,理刑院据验结果颁告百姓,防奸佞借谎造乱。司官由理刑院会同内阁遴选清正官员充任,每岁考绩,优者升阶,劣者罢黜。
三、乡勇乃京师之辅、民心之盾,需立制以固其力。着兵部颁行《乡勇常设制》,明定乡勇“农时力耕、闲时练兵、战时助守”
↑返回顶部↑